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胆汁反流入胃致胃黏膜非萎缩性炎症,有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年龄、生活方式、胃肠道疾病是危险因素,通过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非药物干预需生活方式调整、体位调整,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指胆汁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的非萎缩性炎症。正常情况下,幽门起到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作用,当幽门结构功能异常、胃肠道动力紊乱等因素导致幽门关闭不全时,胆汁就会逆流进入胃内,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损伤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改变。
二、常见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这种不适可能在进食后加重;还可能有嗳气、反酸等表现,嗳气是胃内气体反流至食管口腔的感觉,反酸则是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至口咽部,有酸性物质涌出的感觉。
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无明显规律,也有患者在进食后疼痛加重。
恶心呕吐:胆汁反流刺激胃黏膜,可引起恶心,严重时可出现呕吐,呕吐物中可能含有胆汁。
三、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功能逐渐衰退,幽门括约肌功能减退等情况更容易发生,所以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以及酒精都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和幽门功能,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饮食不规律,如长期暴饮暴食、喜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会扰乱胃肠道正常的消化节律,导致胃肠动力失调,引发胆汁反流。
胃肠道疾病: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时,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容易导致幽门关闭不全,进而引起胆汁反流;患有胃肠手术史的患者,如胃大部切除术等,改变了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也容易出现胆汁反流现象。
四、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重要手段,胃镜下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能看到胃黏膜有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还能观察到胆汁反流的情况,如胃腔内有黄色胆汁潴留,胃黏膜有胆汁斑附着等。
幽门螺杆菌检测: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对胃炎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角度)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要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因为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对于有吸烟酗酒习惯的患者,必须戒烟限酒,减少对胃黏膜的进一步损伤;饮食上要规律进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减轻胃肠道消化负担。
体位调整:对于夜间容易出现胆汁反流的患者,可适当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睡眠时胆汁反流进入胃内的机会,这对各年龄段患者都有一定帮助,尤其对中老年患者夜间症状的缓解可能更明显。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要特别注意其饮食的营养均衡,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要避免给儿童食用刺激性食物,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软面条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不易被察觉,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更弱,生活方式调整要更加注重,如饮食上要更加精细,避免进食过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并且要定期监测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状况,因为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从而影响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病情。在生活方式调整上,要注意月经期间的保暖,避免因受凉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加重病情。同时,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外观等因素,在饮食调整时要兼顾营养与美观需求,选择既健康又相对美观的食物搭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