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型胰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及监测与并发症预防。一般治疗涵盖禁食与胃肠减压、补液及营养支持;药物治疗有抑制胰液分泌(用H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和抑制胰酶活性(如抑肽酶等);病因治疗针对胆道疾病(病情稳定后处理胆道结石)和酒精相关病因(严格戒酒);需监测生命体征等指标并预防胰腺坏死等并发症,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其各自需关注的特点。
一、一般治疗
(一)禁食与胃肠减压
目的是减少胰液分泌,缓解腹胀。对于水肿型胰腺炎患者,通常需要禁食1-3天,病情较轻者禁食时间可适当缩短。胃肠减压一般持续2-3天,通过吸引胃内容物,降低胃内压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减轻腹胀和胃肠胀气对胰腺的刺激。
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胃肠减压管的固定和护理,防止脱出,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腹部症状和胃肠减压液的性状、量等情况。
(二)补液治疗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紊乱情况等制定补液方案。一般需要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同时注意补充钾、钠、钙等电解质。例如,对于轻度脱水患者,可通过口服补液;中、重度脱水则需要静脉补液。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减退,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肾功能,防止补液过快过多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儿童患者补液要精确计算补液量,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
(三)营养支持
在禁食期间,可通过肠外营养提供营养物质。当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
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营养支持的合理性,根据其消化吸收功能调整营养物质的种类和量。儿童患者的营养支持要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同时注意营养制剂的选择和喂养方式,避免误吸等情况发生。
二、药物治疗
(一)抑制胰液分泌药物
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其作用机制是与胃壁细胞H受体结合,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少促胰液素引起的胰液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酸作用更强且持久,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液分泌。对于水肿型胰腺炎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抑制胰液分泌药物时要考虑其年龄特点和药物代谢情况,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二)抑制胰酶活性药物
如抑肽酶等,可抑制胰蛋白酶及糜蛋白酶,保护胰腺细胞。但目前临床应用相对较少,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儿童患者使用此类药物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老年患者使用时也要关注其对机体的整体影响。
三、病因治疗
(一)胆道疾病相关病因处理
如果患者是由胆道结石等胆道疾病引起的水肿型胰腺炎,在病情稳定后,可根据胆道疾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胆道结石的处理,如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等。
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和胆道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儿童患者一般较少因胆道疾病直接导致水肿型胰腺炎,但如果发生,要谨慎处理,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耐受能力。
(二)酒精相关病因处理
对于因长期大量饮酒引起水肿型胰腺炎的患者,必须严格戒酒。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戒酒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老年患者戒酒过程中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和身体的适应情况,儿童患者一般不存在酒精相关的病因,但如果有相关暴露,要进行健康宣教。
四、监测与并发症预防
(一)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以及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如腹痛的部位、程度、性质等。定期检测血、尿淀粉酶、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
儿童患者要频繁监测生命体征和生长发育相关指标,老年患者要重点监测心脑血管功能和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
(二)并发症预防
预防胰腺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观察胰腺的形态和周围情况。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要避免滥用。
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老年患者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可通过适当活动、使用抗凝药物(谨慎使用)等措施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