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紫癜与单纯皮肤过敏性紫癜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预后方面存在区别,单纯性紫癜多见于青春期女性,与毛细血管壁异常及雌激素水平变化相关,表现为四肢散在瘀点瘀斑,一般无其他不适,诊断靠临床表现,预后较好;单纯皮肤过敏性紫癜是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由致敏物质引起,除皮肤紫癜外可有关节、腹痛等表现,诊断结合典型表现与病史,预后因人而异,少数有肾脏后遗症。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方面的区别
单纯性紫癜:
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出血性疾病,多见于女性,尤其青春期女性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毛细血管壁异常有关,尤其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目前认为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青春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影响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容易发生紫癜。
单纯皮肤过敏性紫癜:
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制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导致皮肤出现紫癜。致敏物质包括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食物(如鱼、虾、蟹等)、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花粉、尘埃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
二、临床表现方面的区别
单纯性紫癜:
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散在的瘀点、瘀斑,多见于四肢,尤其是下肢,一般无其他不适症状,瘀点、瘀斑可自行消退,但容易反复发作。女性患者在月经期可能会加重。
从年龄角度看,青春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的特点,更容易出现紫癜反复的情况;儿童发病相对较少。
单纯皮肤过敏性紫癜:
除了皮肤紫癜外,还可能伴有其他表现,如关节肿痛(多见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腹痛、便血、血尿、蛋白尿等。皮肤紫癜通常对称分布,多见于下肢和臀部,紫癜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颜色可由粉红色逐渐变为紫红色、褐色。
儿童患者在感染后更容易诱发过敏性紫癜,且关节症状相对较为突出;成人患者除了皮肤和消化道、肾脏症状外,可能更需要关注肾脏受累情况对长期健康的影响。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的区别
单纯性紫癜: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排除其他凝血障碍性疾病等。实验室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均正常。需要与其他能引起皮肤紫癜的疾病鉴别,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凝血功能检查异常)等。
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诊断时需考虑年龄相关因素对疾病表现的影响,儿童患者要注意与感染后可能出现的其他紫癜性疾病鉴别,成人则要关注是否有潜在的系统性疾病导致血管壁异常。
单纯皮肤过敏性紫癜: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皮肤紫癜表现,结合病史中有明确的致敏因素,以及实验室检查有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能有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血小板计数正常、血沉增快等。需要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急腹症等疾病鉴别。
在诊断过程中,不同年龄患者的鉴别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注意与感染后紫癜性疾病鉴别,成人患者则要着重与肾脏疾病等进行鉴别,以明确是否存在肾脏受累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四、治疗与预后方面的区别
单纯性紫癜: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等,以改善血管通透性。对于症状明显或反复发作者,可酌情使用改善血管通透性的药物。预后通常较好,瘀点、瘀斑可自行消退,对身体健康影响较小,但青春期女性要注意调节内分泌,减少复发诱因。
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略有差异,儿童患者预后通常良好,成人患者若能避免诱因,也可获得较好预后,但需关注雌激素水平对女性患者的影响。
单纯皮肤过敏性紫癜:
首先要脱离致敏原,然后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如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如维生素C等),对于关节肿痛明显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对于腹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痉药物,对于肾脏受累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预后因人而异,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可能遗留肾脏后遗症,如蛋白尿、血尿等,影响长期健康。
儿童患者在脱离致敏原并规范治疗后,多数预后较好,但要注意观察肾脏等脏器的恢复情况;成人患者若肾脏受累,预后相对复杂,需要长期随访监测肾脏功能。
综上,单纯性紫癜和单纯皮肤过敏性紫癜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以及治疗预后等方面均存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