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高温,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保持环境凉爽,室内外分别控制温度、找阴凉处;合理安排活动时间,避开高温时段并合理规划活动;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定时饮水、选合适饮品;穿着合适衣物,选轻薄宽松浅色棉质衣物;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各有不同避暑及应对要求。
一、保持环境凉爽
室内环境:在高温天气时,尽量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左右,可以使用空调、电扇等设备来降低室内温度。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注意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与室外温度温差不宜过大,一般建议温差不超过5℃-8℃,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身体不适。例如,长期处于温差过大环境中的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
户外环境:避免长时间待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如果必须在户外,可寻找阴凉的地方休息,如树荫下、建筑物阴影处等。在户外活动时,可携带遮阳伞等防晒遮阳工具,减少阳光对身体的直接照射。
二、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避免高温时段活动: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段一般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应尽量避免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户外活动。对于儿童来说,其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相对较弱,更要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玩耍。例如,儿童在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极易发生中暑。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也应尽量避开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适度的散步等活动。
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如果需要进行户外活动,要合理安排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下,补充水分。比如进行一次1-2小时的户外活动,可每30分钟左右休息10-15分钟,让身体有时间适应环境。
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充足饮水:即使不感觉口渴,也应定时补充水分,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可以选择饮用白开水、淡盐水等。对于从事高温作业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等,由于出汗较多,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并且可以在水中添加少量盐分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电解质。儿童在高温环境下也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家长要提醒孩子定时喝水。
选择合适的饮品:避免大量饮用含糖饮料、酒精饮料等,这些饮品可能会导致身体脱水加重。例如,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使身体摄入过多糖分,身体为了代谢这些糖分需要消耗更多水分,从而加重脱水风险。可以选择饮用含有适量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但要注意适量饮用,尤其是儿童,不能过量饮用运动饮料,因为其中的电解质含量对于儿童来说可能过高。
四、穿着合适的衣物
衣物材质选择:应穿着轻薄、宽松、浅色的棉质衣物,棉质衣物透气性较好,有助于汗液蒸发,帮助身体散热。浅色衣物可以反射阳光,减少热量吸收。例如,穿着白色棉质T恤和宽松的棉质长裤比穿着深色、紧身的化纤衣物更有利于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身体凉爽。
注意衣物穿戴方式:避免穿着过于紧身的衣物,紧身衣物会阻碍汗液蒸发,影响身体散热。对于儿童来说,要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方便活动且利于散热。同时,要根据活动强度和环境温度及时调整衣物,如进行剧烈运动时可适当减少衣物,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吹风受凉。
五、特殊人群的特别注意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高温的耐受性降低,应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有头晕、乏力、口渴等中暑先兆症状,应立即采取避暑措施。家中要常备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等,但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在使用药物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
儿童:儿童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中暑,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等。不要让儿童在太阳下长时间玩耍,及时为儿童补充水分,选择适合儿童的防暑方式。如果儿童出现中暑症状,如面色潮红、呼吸急促等,应立即将儿童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进行降温,并及时送往医院就诊。
孕妇:孕妇在高温环境下中暑风险较高,因为孕妇的基础代谢率较高,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孕妇应避免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中,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如果出现中暑症状,如头晕、恶心等,要尽快转移到凉爽处,必要时就医。
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并发症。这类人群应格外注意避暑,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控制基础疾病,随身携带必要的药品,并且要密切关注自己在高温环境下的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不适及时采取措施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