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导致过敏机制为真菌抗原经途径进入人体,激活免疫反应诱导产生IgE抗体,再次接触引发脱颗粒释放介质致过敏;临床表现有皮肤出现皮疹伴瘙痒、呼吸道有鼻塞等类似过敏鼻炎及哮喘等表现;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询问接触史、实验室检查真菌抗原、特异性IgE及皮肤点刺试验,影像学检查助呼吸道病变诊断;治疗分抗真菌根据部位选药及抗过敏用抗组胺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且用药遵规范,老年人抗真菌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妊娠期女性抗真菌及抗过敏药选择权衡胎儿影响。
一、真菌感染导致过敏的机制
真菌作为过敏原,其抗原成分可通过吸入、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当机体首次接触真菌抗原后,免疫系统中的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激活辅助性T细胞1(Th1)向Th2细胞极化,Th2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IgE抗体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I),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真菌抗原时,抗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引发过敏反应相关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如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从而导致过敏症状出现。
二、临床表现
(一)皮肤过敏表现
患者可出现皮疹,如红斑、丘疹、水疱等,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皮疹可分布于身体暴露或非暴露部位,若为接触性真菌感染引发过敏,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若为吸入性真菌过敏,皮疹可泛发全身。
(二)呼吸道过敏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类似过敏性鼻炎表现;还可能出现咳嗽、喘息,严重时可诱发哮喘发作,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等,尤其在接触真菌孢子等过敏原后症状易加重。
三、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真菌感染接触史,如近期是否处于潮湿环境、有无接触霉变物品、是否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易诱发真菌感染的情况,以及过敏症状出现与接触真菌时间的关联等。
(二)实验室检查
1.真菌抗原检测:通过血清学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检测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针对真菌抗原的特异性标志物,协助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相关致敏情况。
2.特异性IgE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常见真菌(如曲霉、青霉等)的特异性IgE水平,若特异性IgE水平升高,提示机体处于真菌过敏状态。
3.皮肤点刺试验:将常见真菌变应原液点刺于患者皮肤表层,观察皮肤反应,若出现风团、红晕等阳性反应,提示患者对相应真菌过敏。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怀疑呼吸道真菌过敏相关肺部病变的患者,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观察肺部有无炎症浸润、结节等异常改变,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
(一)抗真菌治疗
根据真菌感染的部位、病原体种类等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如对于浅部真菌感染可选用外用抗真菌药物,深部真菌感染则可能需选用口服或静脉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通过清除真菌病原体,减少过敏原持续刺激,从根源上缓解过敏相关症状。
(二)抗过敏治疗
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过敏引起的瘙痒、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对于出现哮喘发作等较严重呼吸道过敏表现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气雾剂等缓解气道痉挛,但需谨慎评估药物风险与获益。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真菌感染导致过敏时,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定期清洁易滋生真菌的物品等。抗真菌及抗过敏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选用对儿童肝肾功能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且需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在抗真菌治疗时需考虑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如使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可能影响某些药物的代谢。抗过敏治疗时,需关注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组胺药物,并注意监测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真菌感染导致过敏时,抗真菌药物的选择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真菌药物。抗过敏治疗也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