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耳炎需先明确类型及听力下降情况,急性中耳炎要控制感染、促进中耳通气引流,分泌性中耳炎可观察等待或治疗相关病因,手术有适应证及风险注意事项,日常要护理并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以减少中耳炎发生。
一、明确中耳炎类型及听力下降情况评估
儿童中耳炎主要分为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等。首先需通过耳镜检查、听力测试(如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等)来明确中耳炎的具体类型以及听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质。例如声导抗测试可反映中耳鼓室压力及咽鼓管功能等情况,纯音测听能精准测出儿童不同频率的听力损失情况。
二、针对不同情况的干预措施
(一)急性中耳炎
1.感染控制
若存在细菌感染迹象,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医嘱,因为儿童使用抗生素要考虑年龄等因素。急性中耳炎多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引起,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控制感染,从而有助于改善听力。一般来说,对于2岁以下儿童,出现急性中耳炎且有明显感染症状时,多建议积极使用抗生素;而对于2-12岁儿童,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权衡是否使用抗生素,如症状较轻可先观察,但如果有发热、耳痛剧烈等情况也需使用抗生素。
同时,可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止痛药缓解耳痛,对于发热的儿童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适当的退热药物(但要注意儿童年龄等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2.促进中耳通气引流
可以通过吞咽、咀嚼等动作来促进咽鼓管开放,比如让儿童适当进食、饮水等。对于部分儿童,还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但要谨慎使用,因为儿童鼻腔黏膜较娇嫩,使用不当可能会有不良影响,一般适用于年龄较大且病情需要的儿童,使用时间也不宜过长,主要目的是减轻鼻咽部黏膜肿胀,改善咽鼓管通气。
(二)分泌性中耳炎
1.观察等待
对于一些轻度分泌性中耳炎且无明显听力下降或听力下降较轻的儿童,可先进行观察等待。一般观察时间在3个月左右,在此期间要定期复查听力等情况。因为部分儿童的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会自行恢复,例如一些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咽鼓管功能暂时障碍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有一定的自愈可能。在观察等待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耳部症状、听力变化以及是否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
2.治疗相关病因
如果存在腺样体肥大等导致咽鼓管堵塞的情况,可能需要对腺样体肥大进行干预。例如,严重的腺样体肥大影响咽鼓管功能,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反复不愈时,可能需要考虑腺样体切除术。但腺样体切除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需综合评估儿童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另外,对于有过敏因素的儿童,要排查过敏原并进行相应的抗过敏治疗,因为过敏可能会加重咽鼓管周围黏膜肿胀,影响中耳通气引流。
三、手术干预情况
1.手术适应证
当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经过长时间观察(一般超过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存在中耳积液黏稠、听骨链粘连等情况严重影响听力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加置管术等。鼓膜切开术主要是切开鼓膜排出中耳积液;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则是在鼓膜切开的基础上放置通气管,以保持中耳通气引流,改善听力。手术的选择要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由耳鼻喉科医生进行专业判断。
2.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
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对于儿童来说,手术风险相对成人可能更高一些。例如,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可能存在术后感染、通气管脱出等风险。在手术前,医生会向家长详细告知手术的必要性、风险等情况。术后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朵,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观察通气管的情况以及中耳恢复情况等。同时,要关注儿童术后的听力恢复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四、日常护理与预防
1.日常护理
保持儿童耳部清洁,在给儿童洗头、洗澡时可使用棉球等适当保护耳朵,防止水进入中耳。注意儿童的营养均衡,增强机体免疫力,因为免疫力低下容易诱发中耳炎。对于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儿童,要积极控制过敏症状,减少因过敏导致的中耳黏膜肿胀等情况。
2.预防措施
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如注意保暖,避免儿童接触感冒患者,在流感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等。对于有腭裂等先天性颌面畸形的儿童,要尽早进行治疗,因为这可能会增加中耳炎的发生风险。另外,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用力擤鼻涕等,因为不正确的擤鼻涕方式可能会导致鼻腔分泌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