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是由蛔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常见肠道寄生虫病,感染途径是虫卵经口进入人体,临床表现分幼虫移行和成虫寄生肠道症状,诊断靠病原学和影像学检查,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治疗用驱虫药等,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感染蛔虫病有不同情况需特殊对待。
一、蛔虫病的定义
蛔虫病是由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虫呈长圆柱形,形似蚯蚓。
二、蛔虫的感染途径
蛔虫卵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手、食物等进入人体。人吞食了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后,虫卵在小肠内孵化出幼虫,幼虫会穿过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然后移行至肺部,再经过气管、咽部,被吞咽后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
三、蛔虫病的临床表现
(一)幼虫移行引起的症状
1.肺部症状:幼虫在肺部移行时,可引起肺部炎症反应,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等,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热等。一般在感染后1-2周左右出现,这是因为幼虫在肺部移行时刺激肺部组织。例如,有研究显示,约30%-50%的蛔虫感染儿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症状。
2.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过敏表现,这是由于幼虫移行过程中释放的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
(二)成虫寄生肠道引起的症状
1.消化道症状:成虫在肠道内寄生可引起腹痛,多为脐周隐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可反复发作。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食欲,导致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因为蛔虫寄生会争夺营养物质。例如,有调查发现,蛔虫感染的儿童在身高和体重增长方面可能低于未感染蛔虫的儿童。
2.肠梗阻:这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儿童。当大量蛔虫扭结成团,堵塞肠道时,可引起肠梗阻,表现为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四、蛔虫病的诊断方法
(一)病原学检查
1.粪便涂片法:查找蛔虫卵是确诊蛔虫病的重要依据。如果在患者粪便中发现蛔虫卵,即可确诊。但需要注意的是,蛔虫产卵具有间歇性,所以一次粪便检查阴性不能完全排除蛔虫感染,需要多次检查。
2.粪便饱和盐水浮聚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蛔虫卵的检出率,更有利于发现蛔虫卵。
(二)影像学检查
当怀疑有蛔虫引起的肠梗阻等并发症时,可进行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道内有成团的蛔虫阴影等表现。
五、蛔虫病的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方面
1.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因为儿童往往容易用手接触被蛔虫卵污染的物品后又将手放入口中,所以洗手对于儿童预防蛔虫病尤为重要。
2.不随地大小便,保持环境卫生,减少蛔虫卵对土壤等环境的污染。
(二)饮食方面
1.不吃未洗净的蔬菜、瓜果,水果要洗净削皮后再食用。蔬菜和瓜果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被蛔虫卵污染,所以必须彻底清洗。
2.不喝生水,确保饮用水的安全。生水可能含有蛔虫卵,饮用后容易感染蛔虫。
六、蛔虫病的治疗
目前常用的驱虫药物有阿苯达唑等。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驱虫药物,遵循相关的用药原则,以确保用药安全。同时,对于出现并发症如肠梗阻等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胃肠减压、补液等,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解除肠梗阻。
七、特殊人群的蛔虫病情况
(一)儿童
儿童是蛔虫病的高发人群,这与儿童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而且更容易接触到被蛔虫卵污染的环境。在预防和治疗儿童蛔虫病时,要特别注重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洗手等。在治疗方面,要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因为儿童的肝、肾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
(二)孕妇
孕妇感染蛔虫病需要谨慎处理。蛔虫感染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诊断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一般会选择相对安全的驱虫药物,但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
(三)老年人
老年人感染蛔虫病后,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对蛔虫感染的耐受性和恢复能力可能较差。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疾病等情况。例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在使用驱虫药物时要避免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