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急性炎症,由感染、饮食、应激等因素导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及病因治疗,需注意饮食卫生、合理饮食等预防。
一、定义
儿童急性胃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可由多种因素导致。
二、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进食被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可引发急性胃炎。例如,儿童食用了变质的剩菜,其中可能含有大量细菌,进入胃肠道后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
病毒感染:像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也可引起儿童急性胃炎,多发生在秋冬季节或集体生活的儿童中,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2.饮食因素
刺激性食物:长期食用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或者大量饮用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会损伤胃黏膜,引起急性炎症。比如,儿童经常吃火锅等过烫的食物,对胃黏膜造成刺激。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抗生素等,可能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急性胃炎。例如,儿童因治疗其他疾病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就可能引发胃黏膜损伤。
3.应激因素
严重感染:当儿童患有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肺炎等,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功能,引发急性胃炎。
严重创伤:如车祸、摔伤等导致的严重创伤,儿童身体处于应激反应下,也可能诱发急性胃炎。
颅内病变:像颅脑外伤、脑出血等颅内病变,可通过神经反射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引起急性胃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程度不一,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哭闹、烦躁不安等。
恶心、呕吐:是常见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呕吐后腹痛可能会稍有缓解。
食欲不振:儿童不想进食,对平时喜欢的食物也缺乏兴趣。
其他:部分儿童可能伴有发热、腹泻等症状,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腹泻可能较为明显,大便可能呈稀水样或黏液脓血便。
2.体征
查体时可能发现上腹部有轻压痛,一般没有明显的腹肌紧张等严重体征,但如果是感染严重导致的急性胃炎,可能压痛会稍明显。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儿童的发病前饮食情况,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刺激性食物,近期用药情况,有无感染性疾病、创伤或颅内病变等病史。
2.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了解有无压痛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
粪便常规:如果伴有腹泻,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有无感染及肠道病变情况。
4.胃镜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胃镜检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但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谨慎,需根据病情由医生评估是否进行。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数小时(一般4-6小时),然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休息:让儿童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
2.对症治疗
止吐:如果呕吐严重,可使用止吐药物,但儿童应谨慎使用,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方法,如通过静脉补充液体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止痛:对于腹痛明显的儿童,可采取腹部热敷等物理方法缓解疼痛,尽量避免使用强效止痛药物。
3.病因治疗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根据病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主要是进行支持对症治疗,因为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变质、过期食物,水果要洗净后再食用,尽量不吃路边摊的不洁食物。
餐具要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2.合理饮食
给儿童提供均衡的饮食,避免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控制咖啡、浓茶等的摄入。
3.谨慎用药
儿童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4.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
及时治疗儿童的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减少感染因素对胃黏膜的影响。
5.避免应激因素
注意儿童的安全防护,避免严重创伤,对于患有颅内病变等可能引发应激性胃炎的疾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密切观察胃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