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咽喉炎的穴位治疗包括穴位选择(合谷、曲池、天突、廉泉等常用穴)、操作方法(针刺法进针准备及各穴操作、艾灸法适用及操作)、作用机制(调节免疫、抗炎消肿)及注意事项(患者年龄、体质因素影响及针刺、艾灸操作安全),通过多方面发挥治疗急性咽喉炎的作用并保障治疗安全。
一、穴位选择
(一)常用穴位
1.合谷穴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有研究表明,针刺合谷穴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对于急性咽喉炎引起的炎症反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从解剖角度看,合谷穴处有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2.曲池穴
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曲池穴具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功效,对急性咽喉炎导致的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其深层主要有桡神经的分支。
3.天突穴
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天突穴是任脉与阴维脉的交会穴,针刺天突穴可以直接作用于咽喉局部,起到利咽喉、化痰浊的作用。此处深部为气管,再向下靠近主动脉弓、无名动脉等重要结构,针刺时需注意深度和角度。
4.廉泉穴
廉泉穴在颈部,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中。廉泉穴有通利舌窍、化痰利咽的功效,对急性咽喉炎引起的咽喉不利、吞咽困难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深部为会厌,再下为喉腔,针刺时要谨慎操作。
二、操作方法
(一)针刺法
1.进针前准备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具。一般来说,儿童可选用较细的毫针,如0.25mm×25mm的毫针,成人可选用0.30mm×40mm等规格的毫针。在进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常用75%乙醇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2-3cm。
2.具体穴位针刺操作
合谷穴:直刺0.5-1寸,采用提插捻转泻法,以患者局部有酸麻胀重感为得气,留针10-15分钟。
曲池穴:直刺1-1.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
天突穴: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1-1.5寸,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廉泉穴:直刺0.5-0.8寸,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15分钟。
(二)艾灸法
1.适用情况
对于体质偏虚寒的急性咽喉炎患者,可以选用艾灸法。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2.操作方法
可选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约3-5cm进行熏烤,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但不灼痛为宜,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娇嫩,要注意控制艾灸的距离和时间,防止烫伤。
三、作用机制
(一)调节免疫
1.穴位刺激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发挥作用。例如合谷穴、曲池穴等穴位刺激能够影响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的功能,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从而缓解急性咽喉炎的炎症反应。研究发现,针刺合谷穴后,机体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抗炎消肿
2.穴位刺激能够调节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天突穴、廉泉穴等局部穴位刺激可以影响咽喉局部的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的释放,减轻咽喉部的炎症水肿,缓解咽喉肿痛等症状。有实验研究显示,针刺天突穴可以降低炎症部位的前列腺素E2的含量,从而发挥抗炎消肿的作用。
四、注意事项
(一)患者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患者在进行穴位治疗时,由于其配合度较差,进针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患儿哭闹导致断针等情况。同时,儿童的皮肤、肌肉等组织较为娇嫩,针刺深度要适当减少,艾灸时要严格控制距离和时间,防止烫伤。
2.体质因素
对于体质虚弱、容易晕针的患者,应采用卧位进针,进针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等。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晕针先兆,应立即停止针刺,将患者平卧,松解衣领,给予温开水或糖水饮用。
(二)操作规范
3.针刺安全
针刺天突穴等颈部穴位时,要严格掌握进针深度和角度,避免刺入气管、血管等重要结构。在针刺过程中要随时询问患者的感觉,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退针。
4.艾灸安全
艾灸时要注意防火,尤其是在有易燃物的环境中。对于感觉迟钝的患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合并急性咽喉炎时进行艾灸,要防止烫伤,因为这类患者对温度的感知不敏感,更易发生皮肤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