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手足口病患儿后需从隔离观察、个人卫生清洁、健康监测、饮食与休息、就医指导等方面进行防护。隔离观察至少1周,婴幼儿可延长至2周;要勤洗手、漱口、换洗衣被;密切观察症状、记录病程;提供易消化食物、保证充足休息;出现持续发热、精神差等症状要立即就医并如实告知病情。
一、隔离观察
1.时间要求:接触手足口病患儿后,应让孩子进行至少1周的隔离观察,因为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10天,通过隔离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孩子是否出现相关症状。对于年龄较小、免疫力较弱的儿童,如6个月以下婴儿,隔离观察时间可适当延长至2周,以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
2.环境隔离:将孩子安置在相对独立、通风良好的房间内,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密切接触,尤其是避免与其他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接触,如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等。
二、个人卫生清洁
1.手部清洁: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对于不会自主洗手的幼儿,家长要帮助其清洁双手。在接触公共物品、外出归来后、饭前便后等情况都要及时洗手。年龄较小的幼儿洗手时可能需要家长全程协助,确保手部清洁到位,因为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手部接触传播。
2.口腔清洁:鼓励孩子饭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降低口腔感染的风险。对于不会漱口的幼儿,家长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蘸取清水为孩子擦拭口腔。特别是在隔离观察期间,孩子的口腔卫生更需要重视,因为手足口病可能会引起口腔疱疹或溃疡等症状。
3.皮肤清洁:保持孩子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物,衣物要选择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孩子的被褥也要定期清洗、晾晒,避免病毒在衣物和被褥上残留。对于皮肤容易出汗的孩子,如肥胖儿童或处于炎热季节的孩子,更要注意及时清洁皮肤,防止汗液刺激皮肤,增加感染风险。
三、健康监测
1.症状观察:密切观察孩子是否出现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如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口腔内出现溃疡等。每天定时为孩子测量体温,正常体温范围儿童为腋下体温36-37.2℃,如果体温超过37.3℃则视为发热。对于发热的孩子,要区分是手足口病引起的发热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如果孩子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头痛、呕吐等症状,要立即就医,因为这些可能是重症手足口病的表现,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病情变化较快。
2.病程记录:记录孩子的症状出现时间、症状表现及变化情况等。例如,记录皮疹出现的部位、数量、形态变化,发热的持续时间、体温波动情况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孩子,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疾病的孩子,在接触手足口病患儿后更要加强健康监测,因为这些孩子感染手足口病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可能更高,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病情变化。
四、饮食与休息
1.饮食调整:给予孩子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鸡蛋羹等。避免让孩子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硬、过烫的食物,以免刺激口腔黏膜。对于食欲不佳的孩子,可以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在隔离观察期间,要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水分,鼓励孩子多喝温开水,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要注意喂食的方式和速度,防止孩子呛咳。
2.休息保障:确保孩子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每天保证睡眠时间在12-14小时左右。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让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休息,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抵御病毒侵袭。对于精力较为旺盛的儿童,要引导其在休息时间保持安静,避免过度兴奋影响休息质量。
五、就医指导
1.及时就诊情况:如果孩子在隔离观察期间出现发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8.5℃,经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后仍不能缓解)、精神状态差、频繁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孩子出现了重症手足口病的表现,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2.就诊注意事项:前往医院就诊时,要如实向医生告知孩子的接触史、症状表现等情况。家长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孩子从接触手足口病患儿到出现症状的整个过程,包括接触的时间、接触时的防护情况等。在医院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等,以明确孩子是否感染手足口病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有过敏史的孩子,要及时告知医生,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