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浅表性胃炎是最常见类型,两者在病理表现、症状、检查及治疗预后等方面有差异,不同年龄段患胃炎表现不同,生活方式影响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规范治疗,儿童要谨慎选治疗方案。
一、定义与范畴
1.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往称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等。其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吸烟等因素有关。
2.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病变部位常以胃窦部最为常见,多为灶性或弥漫性分布。主要是胃黏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但胃腺体没有发生萎缩性改变。
二、病理表现差异
1.慢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时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则表现为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胃腺体数量减少,可伴有肠上皮化生等情况。例如,通过胃镜下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腺体萎缩程度不同,轻者腺体减少不明显,重者腺体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2.浅表性胃炎:病理上主要是胃黏膜的慢性浅表性炎症,炎症局限在黏膜层的上1/3,胃腺体结构正常,无萎缩性改变。
三、症状表现异同
1.相同症状:两者都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胃黏膜的炎症状态有关,炎症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的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引起上述不适。比如,无论是浅表性胃炎还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都可能因为胃蠕动功能减弱等原因出现腹胀、嗳气等表现。
2.不同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胃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等症状,因为胃酸分泌减少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期的营养吸收不良可能导致消瘦、贫血等情况;而浅表性胃炎一般较少出现这些全身症状,主要以胃局部的炎症表现为主。
四、检查手段及结果差异
1.胃镜检查
浅表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表面可有渗出物,黏膜纹理尚清晰。
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颜色变淡,呈灰色或灰蓝色,黏膜下血管透见,胃腺体萎缩处黏膜变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若有肠上皮化生,可表现为黏膜粗糙或有颗粒样改变等。
2.病理活检
浅表性胃炎:病理活检显示胃黏膜层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胃腺体无萎缩。
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可见胃腺体数量减少,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改变。
五、治疗原则及预后
1.治疗原则
浅表性胃炎:主要是去除病因,如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存在该菌感染),避免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戒烟戒酒等。同时对症治疗,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来缓解症状。
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去除病因和对症治疗外,由于存在胃腺体萎缩等情况,需要更密切地监测病情,因为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癌变的潜在风险。对于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干预措施,但主要还是以对症和去除病因治疗为主,同时定期进行胃镜随访。
2.预后
浅表性胃炎: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去除病因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胃黏膜炎症可以得到改善,预后较好。但如果不注意去除病因,病情可能反复发作。
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过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逆转,病情得到控制;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患胃炎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儿童患浅表性胃炎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感染等因素有关,而老年人患慢性胃炎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药物长期使用等因素相关。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会加重胃炎患者的症状,所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胃炎患者都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等。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无论属于哪种胃炎类型,都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在儿童中要谨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