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湿疹病程短、发病急,皮肤多形性、对称分布,外部因素为主、儿童易患,局部治疗为主且儿童用药需谨慎;慢性湿疹病程长、皮肤肥厚粗糙等,内外因综合、成年人及有急性湿疹病史者易患,局部治疗结合修复且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程方面
1.急性湿疹:病程较短,一般发病较急,从发病到出现明显症状的时间相对较短,通常在数天到数周内。例如,一些患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1-2周内就出现急性湿疹的典型表现,如迅速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其发病速度快,症状发展较为迅速,炎症反应相对较剧烈。
2.慢性湿疹:病程较长,往往由急性湿疹迁延不愈发展而来,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患者的皮肤病变持续存在,反复发作,病情时轻时重。比如,有些患者急性湿疹未得到有效控制,经过数周或数月后逐渐转变为慢性湿疹,皮肤表现为长期的肥厚、粗糙等改变。
二、皮肤表现方面
1.急性湿疹:
红斑丘疹水疱:皮肤损害多形性,初期以红斑为主,很快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疱壁较薄,容易破裂,破裂后可出现糜烂、渗出等表现。例如,面部急性湿疹患者可看到面部大片红斑,上面布满小丘疹、水疱,搔抓后容易糜烂渗出。
对称性分布: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多呈对称性分布。这是因为这些部位皮肤相对薄嫩,且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对称性分布是湿疹的一个常见特点,两侧身体相应部位的皮肤病变相似。
2.慢性湿疹:
皮肤肥厚粗糙:皮肤逐渐增厚、浸润,皮纹加深,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例如,慢性手部湿疹患者的手部皮肤明显增厚,纹理增粗,如同树皮一样。
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皮肤颜色可呈暗红色或褐色,伴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边界一般较清楚。病变部位皮肤干燥,有脱屑现象,瘙痒感较为明显,且瘙痒往往在夜间加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病变部位相对固定,多由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演变而来,病变区域的皮肤结构和外观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慢性改变。
三、病因及诱因方面
1.急性湿疹:
外部因素为主:多由外界因素引起,如接触过敏原(花粉、尘螨、某些化学物质等)、受到外界刺激(寒冷、炎热、日光、摩擦等)、饮食因素(食用鱼虾、海鲜等易过敏食物)等。例如,接触某些植物花粉后,暴露部位皮肤迅速出现急性湿疹表现,这是因为花粉作为过敏原刺激皮肤引发了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急性炎症。
年龄因素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相对更易因接触外界物质而患急性湿疹。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外界物质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受到外界过敏原和刺激物的影响。
2.慢性湿疹:
内外因综合: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等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诱发或加重慢性湿疹;外部因素如局部摩擦、搔抓、接触某些刺激性物质等也起到重要作用。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本身免疫调节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再加上局部皮肤的不良刺激,容易发展为慢性湿疹。
年龄与病史影响:成年人相对更易出现慢性湿疹,尤其是有急性湿疹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群。成年人可能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接触各种刺激因素的机会较多,且自身的免疫调节等功能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变化,使得急性湿疹容易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四、治疗方面
1.急性湿疹:
局部治疗为主:以清洁、抗炎、止痒、收敛为原则。如果有渗出,可先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冷湿敷,减轻渗出;渗出减少后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起到抗炎止痒的作用。
特殊人群注意:儿童患急性湿疹时,由于皮肤薄嫩,选择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应选用弱效的糖皮质激素乳膏,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防止引起不良反应。要注意保护儿童皮肤,避免搔抓,减少外界刺激。
2.慢性湿疹:
局部治疗结合修复:治疗以止痒、抑制表皮增生、促进皮肤修复为主。可外用强效或超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疗程,避免不良反应。同时可配合使用保湿剂,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如尿素乳膏等。
特殊人群注意:成年人患慢性湿疹时,要注意自身的情绪调节,因为精神因素对慢性湿疹的影响较大。老年人患慢性湿疹时,皮肤本身较为干燥,在治疗时除了药物治疗外,更要注重皮肤的保湿护理,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保湿产品,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