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病因,约90%十二指肠溃疡和80%胃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其可钻透黏液层、中和胃酸并损伤黏膜屏障;胃酸和胃蛋白酶过多会使侵袭作用超过黏膜防御能力引发溃疡;NSAIDs通过抑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致溃疡,老年人、长期服用者风险高;遗传因素如卓-艾综合征与溃疡相关,且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溃疡风险,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受影响程度有别,有相关病史人群更易发病。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大量研究表明,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的胃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Hp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的中性环境;同时Hp还能产生多种酶和毒素,如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蛋白等,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导致溃疡形成。不同年龄人群感染Hp后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有所不同,儿童感染Hp后也可能出现溃疡,且与成人相比,儿童Hp相关溃疡的复发率可能更高。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影响下,可能对Hp感染相关的溃疡发生有一定影响,而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精神紧张、吸烟等会增加Hp感染后发生溃疡的风险,有Hp感染病史的人群若不注意生活方式调整,溃疡复发风险也会升高。
二、胃酸和胃蛋白酶
胃酸分泌过多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壁细胞分泌胃酸,当壁细胞数量增多、迷走神经兴奋或胃酸分泌调节机制紊乱时,会导致胃酸分泌过量。胃蛋白酶由胃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激活而来,在胃酸参与下,胃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质,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消化作用,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超过黏膜的防御能力时,就会在局部形成溃疡。不同年龄阶段胃酸分泌情况有所差异,儿童胃酸分泌相对成人较少,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胃酸分泌异常;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胃酸分泌绝对量的显著不同,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影响胃酸分泌调节;长期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胃酸分泌,使胃酸分泌增加,增加溃疡发生风险;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等的人群,本身存在胃酸相关的病理基础,更易发生消化性溃疡。
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NSAIDs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另一重要病因。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保护作用,包括促进黏膜血流、增加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等。长期服用NSAIDs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明显增加。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肝肾功能下降,对NSAIDs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且常合并其他疾病需要长期用药;女性使用NSAIDs时也需注意溃疡风险,可能与女性生理特点导致的药物代谢差异有关;长期服用NSAIDs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应注意监测胃肠道反应,有胃溃疡病史等的患者使用NSAIDs需更加谨慎,可在医生指导下同时采取胃黏膜保护措施。
四、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综合征如卓-艾综合征(ZES)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ZES是由于胃窦G细胞增生或分泌胃泌素的肿瘤,导致胃酸分泌极度增多,引起多发性、难治性消化性溃疡。不同家族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可能存在差异,提示遗传易感性。但遗传因素并非单独起作用,通常是与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导致溃疡发生。对于有消化性溃疡家族史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应更加关注自身胃肠道健康,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胃肠道检查。
五、其他因素
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增加溃疡发生风险。此外,吸烟可影响胃十二指肠黏膜血液循环,降低黏膜抵抗力,还能引起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饮酒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对这些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儿童若长期处于紧张环境或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健康,增加溃疡风险;女性在生活中若不注意调整情绪和生活方式,同样易受这些因素影响发生溃疡;有既往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在面对这些因素时更易诱发消化性溃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