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扁桃体肿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和病毒(如EB病毒、腺病毒)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扁桃体良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扁桃体息肉,恶性肿瘤如扁桃体癌等)、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儿童多见的异物残留。
一、感染性因素
(一)细菌感染
1.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在生活方式上,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比如在学校、家庭等人员密集场所,儿童之间容易通过飞沫、直接接触被感染。病史方面,如果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机体抵抗力下降时,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容易侵袭单侧扁桃体导致肿大。科学研究表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会引起扁桃体的炎症反应,导致扁桃体充血、肿胀,表现为单侧扁桃体肿大,同时可能伴有咽痛、发热等症状。
2.葡萄球菌
年龄上无特定偏向,但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发生。生活方式中,不注意口腔卫生等情况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病史方面,有口腔局部感染病史可能引发葡萄球菌对单侧扁桃体的感染。葡萄球菌感染扁桃体后,会引发炎症,使得扁桃体组织充血、细胞浸润,从而出现单侧扁桃体肿大,患者可能有局部疼痛、吞咽不适等表现。
(二)病毒感染
1.EB病毒
各年龄段均可感染,在青少年中相对高发。生活方式上,通过唾液传播较为常见,比如共同使用餐具、水杯等。病史方面,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史的人群,EB病毒容易再次侵袭单侧扁桃体。EB病毒感染扁桃体后,会导致扁桃体淋巴细胞浸润,引起单侧扁桃体肿大,常伴有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相关研究显示EB病毒感染与单侧扁桃体肿大有明确的关联。
2.腺病毒
儿童多见,生活方式中在集体生活环境如幼儿园、学校等容易传播。病史方面,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史的儿童,腺病毒容易侵犯单侧扁桃体。腺病毒感染扁桃体后,引起扁桃体的炎症反应,导致单侧扁桃体肿大,可伴有咳嗽、流涕、发热等症状,临床观察发现腺病毒感染是儿童单侧扁桃体肿大的常见病毒因素之一。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扁桃体良恶性肿瘤
1.良性肿瘤
年龄无严格限制,但不同类型肿瘤有一定偏向。例如扁桃体息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上一般无特殊明确的诱发因素,但局部慢性炎症刺激可能促进其发生。病史方面,长期单侧扁桃体慢性炎症可能增加扁桃体息肉的发生风险。扁桃体息肉可导致单侧扁桃体肿大,通常表现为单侧扁桃体表面有光滑的新生物,一般生长缓慢,可能无明显疼痛,但会引起咽部异物感等症状。
2.恶性肿瘤
多见于成人,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是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局部抵抗力,酗酒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病史方面,有头颈部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扁桃体恶性肿瘤如扁桃体癌等会导致单侧扁桃体肿大,且肿大的扁桃体质地较硬,生长较快,同时可能伴有咽痛、吞咽困难、痰中带血等症状,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相关研究表明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与扁桃体恶性肿瘤导致的单侧扁桃体肿大密切相关。
(二)免疫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上,紫外线暴露等可能诱发病情活动。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病史的人群易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扁桃体时,可引起单侧扁桃体肿大,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免疫相关检查如自身抗体检测等有助于诊断,研究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异常机制会导致扁桃体出现炎症性肿大。
2.类风湿关节炎
成人多见,生活方式中关节过度使用等可能与病情相关。病史方面,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人群可能出现扁桃体受累情况。类风湿关节炎累及扁桃体时,可导致单侧扁桃体肿大,同时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表现,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免疫因素有关,进而引起扁桃体的炎症反应导致肿大。
(三)异物残留
1.儿童多见
年龄上主要发生在儿童,生活方式中儿童喜欢将小物件放入口中,容易导致异物残留于扁桃体部位。病史方面,儿童有将异物放入口中的经历时要高度警惕。例如儿童将小玩具零件、豆类等异物误吸入扁桃体窝,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单侧扁桃体肿大,同时伴有咽痛、吞咽困难、异物感等症状,及时发现异物并取出是关键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