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白细胞偏低有其定义与正常范围,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因素(病毒、其他病原体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药物因素(抗肿瘤、解热镇痛药物)及其他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因素损伤),若查出需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再根据病因处理,同时宝宝白细胞偏低时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白细胞偏低的定义及正常范围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儿童(1-12岁)参考值约为(4-10)×10/L,婴儿(出生-1岁)参考值约为(5-12)×10/L。当宝宝体检查出白细胞计数低于相应年龄正常范围下限,即为白细胞偏低。
二、常见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如宝宝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白细胞的生成。例如,有研究表明,风疹病毒感染时,会干扰骨髓中粒细胞前体细胞的成熟过程,导致外周血白细胞降低。一般来说,病毒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偏低,在积极治疗感染后,随着感染控制,白细胞计数多可逐渐恢复正常。
2.其他病原体感染:某些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偏低,如伤寒杆菌感染。伤寒杆菌释放的毒素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使得白细胞生成减少。
(二)血液系统疾病
1.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其中就包括白细胞减少。患儿除了白细胞偏低外,还常伴有贫血(面色苍白、乏力等)、血小板减少(皮肤瘀点、瘀斑等)等表现。
2.急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异常,部分患儿表现为白细胞偏低。同时还可能伴有发热、贫血、出血倾向等症状,外周血涂片可发现异常形态的白血病细胞。
(三)药物因素
1.抗肿瘤药物:一些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骨髓造血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白细胞生成减少。例如,某些烷化剂类化疗药物可影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DNA合成,从而抑制白细胞的生成。
2.解热镇痛药物:像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会引起白细胞减少。这是因为这些药物可能通过免疫机制或直接抑制骨髓造血而导致白细胞偏低。
(四)其他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自身的造血系统,导致白细胞生成减少。患儿除了白细胞偏低外,还可能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2.理化因素损伤:长期接触射线(如X线等)、苯及其衍生物等化学物质,可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影响白细胞的生成,导致白细胞偏低。例如,长期处于苯污染环境中的宝宝,苯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使白细胞计数下降。
三、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如果宝宝体检查出白细胞偏低,需要结合宝宝的症状、病史等进行进一步检查,如详细的体格检查、血常规复查、病毒学检查(如风疹病毒抗体、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等)、骨髓穿刺检查(对于怀疑血液系统疾病等情况)等,以明确白细胞偏低的具体原因。
(二)根据病因处理
1.感染因素引起:若是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宝宝有发热等症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对症处理,同时让宝宝多休息、多饮水,随着感染控制,白细胞多可恢复。若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偏低,在明确细菌感染后,可根据病情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2.血液系统疾病引起: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对于急性白血病,则需要进行化疗等综合治疗。
3.药物因素引起:如果是药物导致的白细胞偏低,需要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如能停用相关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则尽量停用,观察白细胞计数变化。
4.其他因素引起: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需要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治疗,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对于理化因素损伤引起的,需要让宝宝远离相关有害因素。
(三)特殊人群(宝宝)注意事项
宝宝白细胞偏低时,要注意加强护理,预防感染。让宝宝居住环境保持清洁卫生,减少人员探视,尤其是有感染的人员。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同时,要密切观察宝宝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有无发热、出血等表现,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并且,在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宝宝的检查和治疗过程安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