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静态姿势异常、动态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射发育延迟或不出现),还常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其他伴随症状,这些表现均与脑部病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有关。
运动发育落后:在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方面均会出现落后。大运动方面,正常婴儿3个月会抬头、6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1岁左右会走,而脑瘫患儿可能在相应月龄不能达到这些运动发育指标,比如6个月还不能稳定地抬头、1岁仍不能独自站立等。精细运动方面,正常婴儿4-5个月时会伸手抓物,10个月时会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体,脑瘫患儿可能在这些精细动作上明显落后,如2岁仍不能用手指准确拾取小珠子等。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影响了运动神经的发育和功能,进而导致运动能力的发展滞后。
姿势异常
静态姿势异常:常见的有头后仰、头偏向一侧、脊柱侧弯、下肢交叉呈剪刀样等姿势。例如,患儿仰卧位时头常后仰,四肢肌张力增高时可能出现双上肢内收、内旋,双下肢伸直、内收交叉等。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肌肉张力不平衡以及脑部对姿势的调控障碍所致,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姿势异常表现有所差异,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姿势异常往往更为明显和固定。
动态姿势异常: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异常的姿势,如行走时足尖着地、剪刀步态、跑步时身体前倾等。比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在行走时,由于下肢肌张力增高,髋关节屈曲、内收,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导致行走时呈现剪刀步态,一步一步移动困难。这是因为脑部病变使得运动的协调性和平衡感受到影响,在进行自主运动时无法维持正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新生儿出生后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觅食反射等,正常情况下这些原始反射会在出生后3-6个月逐渐消失。而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在4个月后仍可引出,握持反射在5个月后仍不消失等。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反射的调控,导致原始反射不能按时消退。
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射发育延迟或不出现:立直反射如颈立直反射、躯干立直反射等,平衡反射如坐位平衡反射、站立位平衡反射等。脑瘫患儿这些反射的发育可能延迟或无法出现,比如正常婴儿6个月时能出现颈立直反射,10个月时能出现坐位平衡反射,而脑瘫患儿可能在相应月龄不能出现这些反射或者出现延迟。这与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系统对身体姿势和平衡的调节功能有关,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对神经反射发育的不良影响。
其他伴随症状
智力障碍:约有2/3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智力低下的程度可从轻度到重度不等。这是因为脑部损伤不仅影响运动功能,还涉及到大脑的认知、语言等功能区域,导致患儿在智力发育方面受到阻碍。不同年龄的患儿智力障碍的表现形式不同,婴幼儿期可能表现为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不会与人交流等,年长儿可能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语言障碍:不少脑瘫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困难或失语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以及与语言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语言的理解、表达和发音功能异常。例如,有的患儿只能发出简单的音节,不能组成完整的句子进行交流,这对患儿的社交和学习等方面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癫痫发作:约有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包括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癫痫的发生与脑部病变导致的脑电活动异常有关,脑部损伤使得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引发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患儿的脑损伤,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
视力障碍:部分脑瘫患儿存在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视野缺损、眼球震颤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可能累及视觉中枢或相关的神经传导结构,导致视觉功能异常。例如,斜视可能影响患儿的立体视觉和外观,弱视则会影响患儿的视力发育,进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中的视觉感知。
听力障碍:约有25%的脑瘫患儿伴有听力障碍,听力受损会影响患儿的语言学习和与外界的交流。听力障碍的原因可能是脑部病变同时累及听觉中枢或内耳等结构,导致听力传导或感知出现问题。对于伴有听力障碍的脑瘫患儿,需要进行听力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佩戴助听器等,以促进其语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