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与扁桃体在解剖位置、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解剖位置上腺样体在鼻咽部,扁桃体在口咽部;病因方面腺样体肥大多因炎症反复或过敏,扁桃体肥大主要由细菌感染及婴幼儿生理性因素;临床表现各有局部和全身症状;诊断方法不同;治疗原则针对各自情况有保守或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及有特殊病史患儿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解剖位置差异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外观呈橘瓣状。
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等,腭扁桃体位于口咽部,左右各一,是咽部最大的淋巴组织,其表面有深浅不一的隐窝。
二、病因方面的区别
腺样体肥大:
儿童时期易患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及流行性感冒等,若反复发作,炎症刺激腺样体发生病理性增生肥大。
过敏反应也可能是诱因之一,过敏导致腺样体组织水肿增生。
扁桃体肥大:
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本原致病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引起,病原体隐藏于扁桃体隐窝内,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体大量繁殖引发扁桃体炎,进而导致扁桃体肥大,且往往有反复扁桃体炎发作史。
婴幼儿时期扁桃体多呈生理性肥大,随着年龄增长,到青春期后会逐渐萎缩。
三、临床表现差异
腺样体肥大:
局部症状:儿童腺样体肥大可堵塞后鼻孔及咽鼓管咽口,引起鼻塞,导致张口呼吸,睡眠时打鼾,严重者可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还可因咽鼓管阻塞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长期鼻塞、张口呼吸可影响面部发育,出现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等。
全身症状:因腺样体肥大导致长期通气不畅,患儿可出现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系统症状;还可因慢性缺氧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材矮小、消瘦等。
扁桃体肥大:
局部症状:成人扁桃体肥大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若扁桃体过度肥大,可引起吞咽困难、呼吸不畅、言语含糊不清等;小儿扁桃体肥大可能出现打鼾、呼吸不畅等表现。
全身症状: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可引起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还可成为病灶感染,引发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全身性疾病。
四、诊断方法区别
腺样体肥大:
间接鼻咽镜检查:可观察到鼻咽部有粉红色、分叶状淋巴组织团块。
鼻咽部X线侧位片:可测量腺样体的大小,判断腺样体是否肥大。
鼻咽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腺样体的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扁桃体肥大: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间接喉镜或直接喉镜检查,可见扁桃体肿大,若为急性炎症期,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有脓性分泌物。
血常规检查:急性扁桃体炎时,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五、治疗原则区别
腺样体肥大:
对于症状较轻、不影响呼吸及睡眠的患儿,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注意营养,预防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若腺样体肥大引起明显的鼻塞、打鼾、听力下降等症状,或已形成腺样体面容,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为腺样体切除术。
扁桃体肥大:
对于扁桃体肥大但无明显症状的患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意观察即可。
若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每年发作7-8次以上,或已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如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或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吞咽及言语功能等,应考虑手术切除扁桃体。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
对于腺样体肥大或扁桃体肥大的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生长发育情况。在保守治疗时,要密切关注患儿的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促进正常生长发育。手术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身体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术后要注意伤口护理,防止感染,同时关注患儿术后的呼吸、吞咽等情况,以及对语言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对于婴幼儿生理性扁桃体肥大的情况,要注意观察其呼吸状况,若出现呼吸不畅等异常要及时就医评估。
特殊病史患儿:
对于有过敏性疾病史的患儿出现腺样体肥大,在治疗时要考虑到过敏因素的影响,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避免接触过敏原,若需手术,要评估手术对过敏状态的影响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过敏相关并发症等情况。
对于有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既往病史的患儿出现扁桃体肥大,在治疗扁桃体肥大时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因为扁桃体切除手术可能会对这类患儿的病情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综合评估手术的收益和风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相关疾病的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