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因不明,有多种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治疗分药物和手术,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生活方式需从饮食、休息活动、心理调节等管理,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病变多从直肠开始,逐渐向近端蔓延,可累及全结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二、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具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女性患者在病情活动期可能会受激素水平影响出现一些情绪等方面的变化。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可见多发性浅溃疡,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等典型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程度等以减少不适。
3.病理组织学检查:结肠镜下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活动期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隐窝炎和隐窝脓肿形成等特征性病理改变。
三、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氨基水杨酸制剂:是轻、中度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如柳氮磺吡啶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等发挥抗炎作用。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不同,儿童使用时需密切关注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中度及重度活动性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可迅速缓解症状,如泼尼松等。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如骨质疏松、感染等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需根据病情逐渐调整剂量。
免疫抑制剂:对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如硫唑嘌呤等,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免疫反应,但起效较慢,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2.手术治疗:对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癌变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全结肠切除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把握。
四、预后及生活方式管理
1.预后: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因素有关。多数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但容易复发。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
2.生活方式管理
饮食: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可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瘦肉、鱼肉等。不同年龄患者的饮食需求不同,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休息与活动:急性期患者需充分休息,减少活动量,以减轻肠道负担;缓解期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女性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活动量,同时要注意避免劳累。
心理调节:由于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需注意心理调节。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参加适当的心理疏导活动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儿童患者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心理安抚,女性患者可能因病情对生活各方面影响较大而更需要关注心理状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氨基水杨酸制剂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在进行结肠镜检查等操作时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操作手法,尽量减少对儿童的创伤和心理影响。
2.老年患者:老年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需密切监测血糖;在进行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
3.女性患者:育龄期女性患者在病情活动期可能会影响月经周期等,在使用一些可能影响生育的药物时需谨慎权衡利弊。同时,在妊娠期间病情的管理也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协作,既要考虑病情控制,又要尽量减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