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疹的病因包括内在的遗传、皮肤屏障及免疫功能异常,外在的过敏原接触、环境和衣物材质等因素;临床表现分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与护理包括一般治疗(皮肤护理、避免刺激)和药物治疗;预后多数可缓解但易复发,预防可从母乳喂养、皮肤护理、选择衣物和保持室内清洁等方面着手。
一、病因
(一)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过敏性疾病史,如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小儿患湿疹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小儿湿疹的发病中占重要比例,约60%的患儿有遗传过敏史。
2.皮肤屏障功能异常:3岁小儿皮肤的角质层薄,含水量较低,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经皮水分丢失增加,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引发湿疹。例如,皮肤的脂质成分缺乏或结构异常,不能有效阻挡外界过敏原、刺激物等的侵入。
3.免疫功能失调:小儿的免疫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容易出现免疫功能失调。Th1和Th2细胞平衡失调,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占优势时,更容易引发湿疹等过敏性疾病。
(二)外在因素
1.过敏原接触:常见的过敏原包括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例如,食用牛奶后,其中的蛋白质可能作为过敏原引起小儿湿疹发作。
2.环境因素: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小儿湿疹有影响。过热或过湿的环境都可能刺激皮肤,诱发湿疹。此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肥皂、沐浴露、洗涤剂等,其中的化学成分可能刺激小儿皮肤导致湿疹。
3.衣物材质:穿着化纤、羊毛等材质的衣物,容易引起皮肤摩擦和过敏反应,从而诱发湿疹。
二、临床表现
(一)急性期
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出现渗出、糜烂等表现。患儿常因瘙痒而哭闹不安,搔抓明显。例如,面部、头皮、四肢等部位可能首先出现症状,皮肤红肿明显,伴有大量渗出液。
(二)亚急性期
急性期炎症减轻后,红肿和渗出减少,出现结痂、脱屑,但仍有瘙痒。皮肤表现为暗红色斑片,上面有少许鳞屑和结痂。
(三)慢性期
由急性、亚急性期迁延而来,皮肤出现粗糙、肥厚、苔藓样变,颜色暗红,伴有色素沉着或减退。常见于四肢屈侧等部位,皮肤纹理加深,质地变硬。
三、诊断
(一)病史询问
详细询问小儿的发病情况,包括起病时间、皮疹的部位、发展过程、有无瘙痒、饮食情况、家族过敏史等。例如,了解患儿是否食用过易过敏的食物,居住环境中是否有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等。
(二)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的损害表现,急性期主要看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情况;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观察皮肤的肥厚、苔藓样变等表现。同时,检查患儿的全身情况,判断是否有其他过敏相关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过敏原,指导避免接触过敏原。例如,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以检测患儿对某种过敏原是否处于致敏状态。
四、治疗与护理
(一)一般治疗
1.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湿润,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避免过度清洁。洗浴后及时涂抹保湿霜,恢复皮肤的屏障功能。例如,选择含有神经酰胺、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霜,每天可多次涂抹。
2.避免刺激因素: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明确对牛奶过敏的小儿,需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避免穿着化纤、羊毛等刺激性材质的衣物,选择棉质宽松的衣物。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在50%-60%。
(二)药物治疗
根据湿疹的不同时期和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地奈德乳膏等;慢性期可使用尿素软膏等软化角质。但需注意,3岁小儿皮肤薄嫩,使用药物时要选择弱效或中效的糖皮质激素,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
五、预后与预防
(一)预后
大多数3岁小儿湿疹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屏障功能逐渐完善,湿疹有自愈的倾向。但如果不注意避免过敏原等,容易反复发作。
(二)预防
1.对于有过敏家族史的小儿,在婴儿期尽量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时间建议至少4-6个月。添加辅食时,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密切观察小儿食用新食物后的反应。
2.注意小儿的皮肤护理,从婴儿期开始就定期涂抹保湿霜,保持皮肤水分。选择合适的衣物材质,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定期清扫灰尘,清除尘螨等过敏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