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需从嗓音管理、伤口护理、饮食护理、生活环境管理及并发症预防与观察等方面进行管理。嗓音管理包括禁声休息和发声训练;伤口护理要观察伤口情况并保持口腔清洁;饮食护理需注意食物温度和质地;生活环境要保持适宜湿度和空气流通;还要预防呼吸道感染并观察声带粘连情况。
一、术后嗓音管理
1.禁声休息
术后通常需要严格禁声一段时间,一般成人禁声1-2周左右,儿童可能根据情况适当调整。禁声是为了让声带充分休息,促进手术创面的愈合。例如,成人在声带息肉手术后,前1-2周内应尽量避免发声,减少声带的振动,防止创面受到过度摩擦而影响愈合。
儿童由于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家长更要注意监督,避免儿童哭闹或不当发声,因为儿童声带较为娇嫩,过早发声可能对术后恢复产生更明显的不良影响。
2.发声训练
在医生评估可以开始发声后,进行循序渐进的发声训练。初始可从轻柔、低微的发声开始,逐渐增加发声强度和持续时间。例如,先练习短时间的耳语式发声,然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音量的短语句式发声。发声训练有助于恢复正常的声带运动模式和发声功能。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发声训练的方式和进度有所不同。儿童进行发声训练时,家长可以配合一些简单有趣的方式引导,如让儿童模仿小动物的叫声等,在轻松的氛围中帮助儿童恢复发声功能,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声带疲劳。
二、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情况
术后要密切观察口腔分泌物的情况,注意有无出血、渗血现象。如果口腔分泌物中带有鲜血,或出血量较多,应及时告知医生。一般术后1-2天内可能会有少量渗血,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出血较多则需警惕。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家长要更加留意儿童的精神状态、呼吸情况等,若儿童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等情况,可能提示伤口有异常,需及时处理。
2.保持口腔清洁
术后应保持口腔清洁,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生理盐水漱口,每天3-4次。生理盐水漱口有助于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和细菌,减少伤口感染的风险。
儿童患者漱口时可能不太配合,家长可以用棉签蘸取适量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伤口。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减少口腔细菌滋生的机会。
三、饮食护理
1.饮食温度
术后进食的食物温度要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刺激声带和伤口。过冷的食物可能引起喉部肌肉痉挛,过热的食物可能烫伤喉部黏膜,影响伤口愈合。一般建议食物温度在37℃-40℃左右。
儿童患者对温度的感知可能不如成人敏感,家长在喂食前要先测试食物温度,确保温度合适,防止烫伤儿童喉部。
2.饮食质地
术后初期宜进食温凉、细软的食物,如米粥、蛋羹、软面条等。避免进食坚硬、粗糙、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坚果、辣椒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喉部,影响伤口愈合甚至导致伤口出血。
儿童患者的饮食要更加精细,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咀嚼能力调整食物质地。例如,对于较小的儿童,可将食物打成糊状或泥状,方便吞咽,同时避免食用可能呛入气管的食物。
四、生活环境管理
1.空气湿度
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适宜,一般湿度保持在50%-60%较为合适。干燥的空气可能会刺激喉部黏膜,导致喉部不适,而湿度过高也可能滋生细菌。可以使用加湿器来调节室内湿度,尤其是在冬季或空调房间内。
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加湿器时要注意定期清洁,防止加湿器中的霉菌等滋生,影响儿童健康。
2.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15-30分钟左右。新鲜的空气有助于患者呼吸顺畅,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儿童患者对寒冷空气比较敏感,通风时要注意避免儿童直接对着风口,可选择在其他房间通风后再进入通风后的房间,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的同时保证空气流通。
五、并发症预防与观察
1.呼吸道感染预防
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着凉感冒。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引起喉部炎症,加重声带的水肿和损伤。
儿童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保暖,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果家庭成员有呼吸道感染,要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2.声带粘连观察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发声情况和喉部症状,如出现发声嘶哑加重、喉部疼痛明显加剧等情况,要警惕声带粘连的可能。声带粘连是声带息肉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儿童患者由于表达可能不准确,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发声是否正常,如是否出现发音困难、声音异常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