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表现为高温下头晕等症状,及时转移补充水盐可恢复;轻症中暑体温超38℃且症状加重;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四肢肌肉痉挛)、热衰竭(头晕等且体温基本正常)、热射病(严重,劳力性多高温高强度活动发病,体温高且有意识等障碍,非劳力性多见于特殊人群)。治疗上先兆和轻症中暑需转移环境、补充水盐、物理降温等;重症中暑热痉挛给含盐饮料或输盐水,热衰竭平卧补盐水等,热射病关键是降温及器官功能支持,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人群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中暑的表现
(一)先兆中暑
表现: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此阶段如能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出现先兆中暑,且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被忽视,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是否有烦躁不安等表现;老年人本身代谢功能较弱,也较易出现先兆中暑,需特别留意其是否有乏力等早期表现。
生活方式:长时间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运动而未及时补充水分的人群,发生先兆中暑的风险较高。
(二)轻症中暑
表现:体温往往在38℃以上,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加重外,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年龄因素:儿童轻症中暑时,除上述症状外,可能还会有哭闹不安等情况,需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老年人轻症中暑时,可能伴随基础疾病的波动,如原本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可能出现心悸等症状加重的情况。
生活方式:有基础疾病且在高温环境下未做好防护的人群,更易发展为轻症中暑。
(三)重症中暑
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表现为四肢肌肉痉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常见,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多发生于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意识模糊,体温基本正常。
热射病:是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可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又称为经典型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时发病,患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表现;非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体温也可明显升高,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表现。
二、中暑的治疗
(一)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治疗
转移环境: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解开衣物,以利于散热。
补充水分和盐分:让患者饮用含有适量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等,也可服用口服补液盐。
物理降温:可使用湿毛巾擦拭患者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也可让患者在阴凉通风处休息,适当降低体温。
年龄因素:儿童在治疗时要注意补液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过快过多补液引起水中毒;老年人则要注意避免过度降温导致体温过低等情况,物理降温时力度要适中。
生活方式: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补充水分和盐分及降温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变化,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饮用饮料的糖分情况等。
(二)重症中暑的治疗
热痉挛:给予含盐饮料,若痉挛性肌肉疼痛持续不缓解,可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
热衰竭:使患者平卧,口服含盐清凉饮料,也可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一般患者可迅速好转。
热射病:
降温治疗:这是抢救热射病的关键措施。包括体外降温,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用冷水擦拭、冰水浸泡等;体内降温,可采用胃灌洗、血液净化等方法。
器官功能支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循环、肝肾功能等,对出现的器官功能障碍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吸氧、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保护肾功能等。
年龄因素:儿童热射病病情变化较快,需更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在降温及器官支持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和药物(如无特殊情况避免低龄儿童使用特定药物降温);老年人热射病时多伴有多器官功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各器官功能的保护和支持,避免加重基础疾病。
生活方式:有基础疾病的重症中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以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