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扁桃体肿大病因包括感染、过敏、免疫异常及肿瘤,症状有咽痛、吞咽困难等,需通过检查明确病因及肿大程度,治疗涵盖非药物、药物及手术方法,特殊人群需注意用药安全,同时要做好长期随访与预防。具体而言,病因有感染(细菌性、病毒性)、过敏反应、免疫异常及少数肿瘤;症状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呼吸不畅、打鼾、口臭,严重者睡眠呼吸暂停;检查方法为咽部视诊、血常规等明确病因及肿大程度(Ⅰ度未超腭咽弓,Ⅱ度超腭咽弓未达中线,Ⅲ度达或超中线);非药物治疗有物理缓解措施(温盐水漱口、局部冷敷、湿度调节、饮食调整)和过敏原管理;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用于细菌性感染)、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及发热);手术治疗适应症为反复急性感染、导致严重并发症、怀疑肿瘤性病变,术式有扁桃体切除术和部分切除术,术后需冷流质饮食、加强口腔护理、出血立即就医;特殊人群中孕妇妊娠早期避免特定药物,老年人合并慢性病者谨慎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人群尽早做咽拭子培养及药敏试验;长期随访与预防要定期复查、接种疫苗、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一、病因及症状评估
成人扁桃体肿大通常由感染(细菌性如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病毒性如EB病毒)、过敏反应或免疫异常引发,少数与肿瘤相关。临床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呼吸不畅(尤其平卧时)、打鼾、口臭,严重者可出现睡眠呼吸暂停。需通过咽部视诊、血常规、C反应蛋白、咽拭子培养及影像学检查(如颈部CT)明确病因及肿大程度(Ⅰ度:扁桃体未超过腭咽弓;Ⅱ度:超过腭咽弓但未达中线;Ⅲ度:达到或超过中线)。
二、非药物治疗
1.物理缓解措施:
1.1.温盐水漱口:每日3~4次,浓度为0.9%(约半茶匙盐溶于240ml温水),可减少咽部细菌定植并缓解炎症。
1.2.局部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颈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通过收缩血管减轻肿胀。
1.3.湿度调节:保持室内湿度40%~60%,使用加湿器避免空气干燥刺激咽部。
1.4.饮食调整:避免辛辣、过热或过硬食物,选择温凉流质(如米汤、果汁)或软食(如粥、蒸蛋),减少吞咽疼痛。
2.过敏原管理:
若肿大由过敏引起,需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明确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并采取环境控制措施(如使用防螨床品、空气净化器)。
三、药物治疗
1.抗生素:仅用于细菌性感染(如链球菌咽炎),首选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若过敏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需完成全程治疗(通常7~10天)以避免耐药。
2.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3~5天)可快速减轻肿胀,如泼尼松(每日20~40mg),需严格评估感染控制情况后使用,避免掩盖病情。
3.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疼痛及发热,但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如溃疡、出血),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
四、手术治疗
1.适应症:
1.1.反复急性感染(每年≥7次,或连续3年每年≥5次)。
1.2.肿大导致严重并发症(如睡眠呼吸暂停、吞咽困难、言语障碍)。
1.3.怀疑肿瘤性病变(如单侧肿大、质地硬、表面溃疡)。
2.术式选择:
2.1.扁桃体切除术:传统冷器械或等离子刀切除,适用于全麻下操作。
2.2.部分切除术:保留部分扁桃体组织,减少术后出血风险,但复发率较高。
3.术后管理:
术后24小时内冷流质饮食,避免热食及硬物;术后1周内可能出现咽部疼痛、口臭(由伪膜形成引起),需加强口腔护理(如氯己定漱口液);术后出血发生率约1%~5%,若出现频繁吞咽或呕血需立即就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妊娠早期(前12周)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优先选择温盐水漱口及局部冷敷;若需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FDA分类B级)。
2.老年人:合并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者,糖皮质激素使用需谨慎(可能升高血糖、诱发心律失常),需密切监测血糖及血压。
3.免疫抑制人群(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感染风险高,需尽早进行咽拭子培养及药敏试验,避免经验性用药导致耐药。
六、长期随访与预防
1.定期复查:术后每3~6个月评估咽部情况,非手术治疗者每年1次咽部检查。
2.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尤其适用于合并慢性病者。
3.生活方式干预:戒烟(烟草烟雾刺激咽部黏膜)、控制体重(BMI≥25者睡眠呼吸暂停风险增加)、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