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控制孕期相关风险需从多方面入手,孕前要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孕期根据孕前BMI合理控制体重增长,均衡饮食要控制碳水、增加膳食纤维、合理分配蛋白质、控制脂肪摄入,适度运动可选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方式,定期产检包括血糖等相关检查,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及低龄、高龄孕妇更要严格做好预防措施以保障母婴健康。
孕期体重增长:孕期体重增长需根据孕前BMI来合理控制。一般来说,孕前BMI正常的孕妇,整个孕期体重增长11.5~16kg较为适宜;孕前超重(BMI24~27.9kg/㎡)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7~11.5kg;孕前肥胖(BMI≥28kg/㎡)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5~9kg。体重增长过快会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均衡饮食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等)、杂豆类(红豆、绿豆等),避免过多食用精制谷物(白面包、精米等)。因为精制谷物消化吸收快,会使血糖迅速升高。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50%~60%,可根据孕妇的活动量和血糖情况进行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芹菜等)、水果(如苹果、蓝莓、橙子等)和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稳定血糖。建议每天摄入膳食纤维25~30g左右。例如,每天保证500g左右的蔬菜摄入,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
合理分配蛋白质:蛋白质摄入要充足且合理分配,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应占蛋白质摄入总量的一半以上。一般来说,孕妇每天每公斤体重应摄入1.0~1.2g蛋白质。例如,体重60kg的孕妇,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应在60~72g左右,可通过合理搭配多种食物来满足需求。
控制脂肪摄入: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鱼油、坚果等,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如肥肉、猪油等)和部分植物油(如棕榈油、椰子油等)中,反式脂肪常见于油炸食品、烘焙食品及部分加工食品中。脂肪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20%~30%。
适度运动
运动方式选择:适合孕妇的运动方式有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散步是比较安全且容易坚持的运动方式,每天可进行3次,每次30分钟左右,速度以孕妇感觉舒适、不气喘为宜。孕妇瑜伽可以帮助孕妇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感,同时调节呼吸,建议在专业瑜伽教练指导下进行。游泳也是很好的有氧运动,能减轻孕妇身体负担,每周可进行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但要注意选择水质清洁、安全的游泳场所。
运动频率和强度:一般建议孕妇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到每天进行。运动强度以孕妇能耐受,且运动后心率不超过140次/分钟为宜。如果孕妇有特殊病史或身体状况不佳,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运动计划。例如,有前置胎盘、先兆流产等情况的孕妇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
定期产检
血糖监测相关检查:孕妇应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一般在孕24~28周进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筛查妊娠期糖尿病。如果既往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因素,可能需要提前进行血糖筛查。通过定期产检,医生可以及时了解孕妇的血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并采取相应措施。
其他相关检查:除了血糖检查外,还应定期进行血压、体重等检查。血压过高也可能与妊娠期糖尿病有一定关联,同时监测体重变化有助于了解孕期体重增长是否在合理范围。通过全面的定期产检,能综合评估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关注特殊人群
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孕前肥胖(BMI≥28kg/㎡)、既往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年龄≥35岁等高危因素的孕妇,更要严格做好上述预防措施。这类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更高,所以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自己的饮食、体重和血糖情况,定期进行产检,必要时可能需要更早开始血糖监测和干预。例如,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从怀孕早期就可以适当增加血糖监测的频率。
低龄孕妇和高龄孕妇:低龄孕妇(<18岁)身体还在发育中,孕期需要特别注意营养均衡和体重管理,避免因营养过剩导致妊娠期糖尿病;高龄孕妇(≥35岁)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也增加,要更加严格地进行产检和血糖监测,遵循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方式。比如高龄孕妇在饮食上要更加精准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等摄入量,确保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