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发病原因分别与胆囊管梗阻、创伤、胰液反流等及急性胆囊炎迁延、胆道感染等有关;急性胆囊炎有突发右上腹绞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慢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隐痛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上急性胆囊炎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慢性胆囊炎也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
一、发病原因
急性胆囊炎:多因胆囊管梗阻,常见的是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浓缩,高浓度胆汁酸盐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随后继发细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也可因创伤、胰液反流等非结石因素引起。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上如长期高脂饮食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胆囊结石病史者更易发生。
慢性胆囊炎:多数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胆囊壁因炎症反复刺激发生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胆囊壁增厚、粘连,胆囊功能减退;部分患者可无急性胆囊炎病史,起病隐匿,可能与长期的胆道感染、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之有一定关联)、胆囊黏膜损伤等因素有关,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慢性胆囊炎,生活方式上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等是潜在影响因素。
二、临床表现
急性胆囊炎:
症状:突发右上腹剧烈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若合并化脓性感染体温可更高)。疼痛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起病较急骤。
体征: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阳性(检查者将左手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
慢性胆囊炎:
症状:多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或不适感,可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腹胀、恶心等,症状往往不如急性胆囊炎剧烈,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病情呈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体征: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部分患者腹部体征不明显。
三、诊断方法
急性胆囊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肝功能检查可能有血清胆红素、转氨酶轻度升高。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是首选检查方法,可见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厚度≥3mm)、胆囊内结石等表现;CT检查可发现胆囊壁增厚、周围渗出等情况。
慢性胆囊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肝功能大多正常或仅有轻度异常。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内可伴有结石;口服胆囊造影可发现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或消失。
四、治疗原则
急性胆囊炎:
非手术治疗:禁食、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缓解呕吐;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应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广谱抗生素)抗感染;给予解痉止痛药物(如阿托品等)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出现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等情况),应及时行胆囊切除术。
慢性胆囊炎:
非手术治疗: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给予低脂饮食;可应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改善症状;存在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适当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反复发作、胆囊无功能或合并胆囊结石等情况的患者,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胆囊炎相对少见,多与胆道蛔虫、先天性胆道畸形等有关,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腹痛部位不固定、发热等,诊断时需仔细鉴别,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能保守治疗缓解则尽量避免手术,手术时需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操作方法。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病情往往较重,易出现并发症,如胆囊坏疽、穿孔等,且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全身状况,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基础疾病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老年人慢性胆囊炎症状可能不典型,诊断时需排除其他疾病,治疗上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手术时也要充分评估其耐受能力。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急性胆囊炎较为特殊,治疗时要兼顾胎儿安全,非手术治疗是首选,如抗感染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手术时机的选择要谨慎,需多学科协作,充分权衡母婴风险。慢性胆囊炎在妊娠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导致症状加重,要注意饮食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