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痉挛是胃部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的阵发性腹痛的常见消化系统急症,有腹痛(突发剧烈绞痛、集中上腹部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由饮食(食用生冷、暴饮暴食)、腹部着凉、精神因素(过度紧张焦虑)等诱发,通过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需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鉴别。
一、急性胃痉挛的定义
急性胃痉挛是胃部肌肉强烈收缩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
二、急性胃痉挛的症状表现
1.腹痛
疼痛性质:多为突发的剧烈绞痛,疼痛程度较为强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例如,就像胃部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紧紧绞住一样,疼痛呈阵发性发作。
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上腹部,也就是肚脐以上的区域,但疼痛可能会随着痉挛的情况向周围放射,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疼痛扩散到心窝部等附近区域。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身体器官定位相对不太精准,可能表述疼痛位置不够准确,但通常也是以上腹部为主。
2.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由于胃痉挛刺激胃部神经,导致胃肠道蠕动紊乱,容易引起恶心,进而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的容物,可能是刚刚进食的食物等。在儿童群体中,因为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发生恶心呕吐的情况可能更为常见,而且呕吐可能会比较频繁。
面色苍白:因为剧烈的腹痛会使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重新分布,面部供血相对减少,从而出现面色苍白的表现。对于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前后如果发生急性胃痉挛,这种面色苍白的情况可能会因为身体整体的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需要特别关注。
出冷汗:疼痛刺激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汗腺分泌增加,出现出冷汗的现象。这是身体对疼痛刺激的一种生理反馈表现。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比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出冷汗可能会加重身体的不适,需要警惕是否有其他并发症的可能。
三、急性胃痉挛的诱发因素及相关人群特点
1.饮食因素
食用生冷食物:例如大量食用刚从冰箱取出的冷饮、凉菜等。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能更偏好冷饮等食物,如果无节制地食用,很容易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痉挛。因为儿童的胃肠黏膜相对娇嫩,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加重胃部消化负担,导致胃部肌肉过度紧张,引发胃痉挛。在节假日等特殊时期,成人也可能因为聚餐等原因暴饮暴食,从而诱发急性胃痉挛。
2.腹部着凉
寒冷刺激:比如在寒冷的天气里不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夜间睡眠时腹部暴露在外。对于女性患者,在经期腹部着凉更容易诱发胃痉挛发作,因为经期女性身体相对虚弱,腹部的保暖更为重要。儿童由于自身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腹部着凉后也容易出现胃痉挛,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给儿童腹部保暖。
3.精神因素
过度紧张、焦虑: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如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等,当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时,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部的正常功能,引发胃痉挛。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精神因素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如果在学习压力较大等情况下,也可能因为精神因素诱发胃痉挛,但相对成人来说,儿童的精神因素诱发因素可能更多与家庭环境、学校生活等相关。
四、急性胃痉挛的诊断与鉴别
1.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疼痛特点、诱发因素等情况。比如询问患者是否在进食特定食物后出现症状,是否有腹部着凉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医生会向家长了解相关情况,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病情。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腹部触诊,急性胃痉挛患者在上腹部可能会有明显的压痛,但一般没有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胃部的大致情况。
辅助检查:一般情况下,急性胃痉挛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胃部疾病,可能会进行血常规、胃镜等检查。例如,如果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等感染迹象,可能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有胃部感染等其他问题,但对于单纯的急性胃痉挛,这些检查可能无特异性改变。
2.鉴别诊断
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也会出现右上腹疼痛,但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绞痛,可向右肩部放射,伴有胆囊炎的典型表现,如墨菲征阳性等,通过B超检查可以发现胆囊的炎症改变,如胆囊壁增厚等,而胃痉挛主要是上腹部疼痛,通过症状特点和相关检查可以鉴别两者。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的疼痛多位于左上腹,疼痛较为剧烈,呈持续性,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血淀粉酶、脂肪酶会明显升高,腹部CT等检查可发现胰腺的炎症改变,与胃痉挛的症状和检查结果不同,可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