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喉炎声音沙哑的病因包括局部因素(如急性咽喉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及鼻咽部慢性炎症、咽部邻近器官病变、不良用声习惯)和全身因素(如贫血、消化不良、下呼吸道慢性炎症、内分泌紊乱);临床表现有声音沙哑、咽部不适感、咳嗽;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喉镜、血常规);治疗需去除病因、局部治疗;预防要养成良好用声习惯、保持口腔清洁、积极治疗全身疾病、改善生活环境。
一、病因分析
(一)局部因素
1.急性咽喉炎反复发作:儿童若急性咽喉炎未彻底治愈,易转为慢性,而成人长期反复的急性咽喉炎刺激咽喉部黏膜,导致黏膜充血、肿胀,腺体分泌功能紊乱等,进而引发慢性咽喉炎声音沙哑。例如,有研究表明,约40%的慢性咽喉炎患者有急性咽喉炎反复发作病史。
2.鼻腔、鼻窦及鼻咽部慢性炎症:鼻腔分泌物后流刺激咽喉部,长期刺激可引起慢性咽喉炎。比如,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鼻腔脓性分泌物不断流到咽喉,持续刺激咽喉黏膜,时间一长就可能出现声音沙哑等慢性咽喉炎症状。儿童由于鼻腔相对狭窄,鼻窦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因鼻腔炎症引发慢性咽喉炎。
3.咽部邻近器官病变:如慢性扁桃体炎、牙跟炎等,炎症蔓延至咽喉部,导致咽喉部长期受炎症刺激,出现声音沙哑等慢性咽喉炎表现。
4.不良用声习惯:长期过度用声,如教师、歌手等职业人群,发声频率过高、持续时间过长,会使声带磨损,黏膜充血水肿,从而引发慢性咽喉炎声音沙哑。儿童若长时间大声哭闹,也可能损伤声带,导致声音沙哑。
(二)全身因素
1.贫血:贫血患者全身血氧供应不足,咽喉部黏膜也会出现缺氧,影响黏膜的正常代谢,易引发慢性咽喉炎。尤其是中老年贫血患者,更易出现咽喉部不适及声音沙哑。
2.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可导致胃酸反流至咽喉,刺激咽喉黏膜,引起慢性咽喉炎。肥胖人群、妊娠中晚期女性更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进而引发慢性咽喉炎声音沙哑。儿童若存在喂养不当等情况导致消化不良,也可能引发胃食管反流相关的慢性咽喉炎。
3.下呼吸道慢性炎症: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咳嗽等症状会反复刺激咽喉部,导致慢性咽喉炎。
4.内分泌紊乱: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易出现内分泌紊乱,导致咽喉部黏膜抵抗力下降,引发慢性咽喉炎声音沙哑。
二、临床表现
(一)声音沙哑
声音沙哑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表现为声音变粗、音调变低,重者可完全失声。儿童慢性咽喉炎声音沙哑可能表现为说话时声音不清晰、易疲劳,哭闹时声音异常等。
(二)咽部不适感
患者常感觉咽部有异物感、灼热感、干燥感等,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表现为频繁清嗓、吞咽不适等。
(三)咳嗽
由于咽喉部炎症刺激,可引起刺激性咳嗽,尤其在晨起时较为明显。儿童咳嗽可能较为频繁,且因不会吐痰,常表现为将痰液咽下。
三、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是否有急性咽喉炎反复发作史、鼻腔鼻窦疾病史、用声习惯、全身疾病史等。对于儿童,要询问喂养情况、有无长时间哭闹等情况。
(二)体格检查
检查咽部黏膜情况,观察咽喉部黏膜是否充血、肿胀,有无淋巴滤泡增生等。儿童检查时需耐心配合,可通过玩具等吸引其注意力。
(三)辅助检查
1.喉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声带、咽喉部黏膜的病变情况,如声带是否充血、肿胀、肥厚,有无小结、息肉等病变。儿童进行喉镜检查时,需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必要时可在镇静下进行。
2.血常规检查:对于怀疑有感染因素的患者,可通过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炎症。
四、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去除病因:积极治疗鼻腔、鼻窦、鼻咽部炎症及咽部邻近器官疾病。对于胃食管反流患者,需进行抗反流治疗。儿童要纠正不良喂养习惯,避免长时间哭闹。
2.局部治疗:可使用含漱液漱口,如复方硼砂含漱液等,清洁咽喉部,减轻炎症。对于声音沙哑明显的患者,可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常用药物有布地奈德等,缓解咽喉部炎症及声带水肿。儿童雾化吸入时要注意正确操作,确保药物吸入有效。
(二)预防
1.养成良好用声习惯:避免长时间过度用声,发声时注意劳逸结合。儿童要教育其不要长时间大声哭闹。
2.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预防口腔及咽部感染。
3.积极治疗全身疾病:如贫血、消化不良等,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对咽喉部的刺激。
4.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润,避免接触粉尘、化学气体等刺激性物质。儿童居住环境要温馨舒适,减少不良环境因素对咽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