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复杂,表现为风团,有急慢性之分,治疗主要是去因、抗过敏等;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分急、亚、慢性,急性期有渗出倾向,治疗要避诱因、选合适剂型;二者在皮损特点、好发部位有别,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患病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常见病因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如鱼、虾、蟹、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抑郁等)、遗传因素等。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外界刺激,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二、临床表现
荨麻疹:基本损害为风团,呈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周围有红晕,多突然发生,数小时后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自觉瘙痒剧烈,部分患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荨麻疹(病程<6周)和慢性荨麻疹(病程≥6周)。
湿疹:根据皮损特点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糜烂、渗出明显;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量的丘疱疹、水疱及糜烂;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化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脱屑、色素沉着等,病变多局限,境界清楚。湿疹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对称分布,自觉剧烈瘙痒,病情易反复,可迁延不愈。
三、皮损特点
荨麻疹:风团是其特征性皮损,风团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的局限性水肿性团块,大小、形态不一,颜色可呈淡红色或白色。
湿疹: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亚急性期以鳞屑、结痂为主;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多无明显渗出。
四、好发部位
荨麻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包括皮肤、黏膜等。
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弥漫全身,多对称分布。
五、治疗原则
荨麻疹: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病情严重,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等。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应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洗烫。根据皮疹形态特点选用合适的药物剂型,急性期无渗出或渗出不多者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渗出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涂膜剂等,也可选用非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匹美莫司软膏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荨麻疹或湿疹时,由于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用药需更加谨慎。荨麻疹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组胺药物剂型。湿疹儿童要注意皮肤保湿,避免搔抓,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例如婴儿湿疹,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
妊娠期女性:荨麻疹或湿疹在妊娠期发生时,治疗需权衡利弊。妊娠期女性患荨麻疹,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优先采用冷敷等物理方法缓解瘙痒;妊娠期女性患湿疹,要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可选用相对安全的外用药物,如弱效糖皮质激素制剂等,同时要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湿润。
老年人:老年人患荨麻疹或湿疹时,机体功能减退,荨麻疹治疗中要注意抗组胺药物可能引起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影响;湿疹老年人皮肤干燥,要加强皮肤保湿,选用温和的外用药物,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糖皮质激素,防止出现不良反应如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