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及其他诱发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可致部分人易感性增加;免疫系统异常包括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引发炎症导致发病;其他诱发因素有环境的寒冷温度、温度变化过快,疾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的运动、饮食等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受各因素影响发病情况有差异。
免疫系统异常
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当机体接触寒冷刺激后,免疫系统会被激活。部分人群体内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这些抗体与肥大细胞等免疫细胞结合。当再次接触寒冷时,寒冷刺激会促使肥大细胞表面结合的IgE抗体与之发生反应,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组胺等炎症介质会使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风团、瘙痒等寒冷性荨麻疹的典型症状。这种免疫反应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年轻人可能因自身免疫调节功能的特点,在接触寒冷后更容易快速引发这种IgE介导的免疫反应;而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有所衰退,也可能出现免疫调控失衡导致类似情况。
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除了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外,还有非IgE介导的方式。例如,寒冷刺激可能直接激活补体系统或通过其他细胞因子等途径引发炎症反应。补体系统被激活后会产生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片段,参与炎症的调控,导致皮肤血管和组织出现炎症改变,引起荨麻疹。不同性别在免疫系统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非IgE介导的寒冷性荨麻疹发病机制在男女中的基本过程相似,不过在不同年龄阶段,免疫系统对寒冷刺激的反应敏感性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稚嫩,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衰退,都可能影响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的发生和进展。
其他诱发因素
环境因素
寒冷温度:直接的寒冷刺激是引发寒冷性荨麻疹的常见环境因素。当皮肤暴露于寒冷的空气、水等环境中时,就可能触发发病。比如在冬季寒冷的户外、接触冷水或冷空气后,一些易患人群很快会出现皮肤瘙痒、风团等症状。不同年龄的人对寒冷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皮下脂肪相对较薄,对寒冷更敏感,更容易因寒冷刺激发病;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皮肤的调节功能下降,也较易受寒冷影响而诱发荨麻疹。
温度变化过快:突然的温度变化,如从温暖的室内快速走到寒冷的室外,皮肤血管不能及时适应这种急剧的温度变化,也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寒冷性荨麻疹。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例如年轻人在进出温差较大的场所时,如果本身是寒冷性荨麻疹易患人群,就容易发病;老年人在日常活动中,如从温暖的房间到寒冷的院子,也可能因温度快速变化而诱发。
疾病因素
某些基础疾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可能与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生相关。例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免疫系统处于异常活跃或紊乱状态,更容易在寒冷刺激下出现免疫异常反应引发荨麻疹。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在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状态改变,也可能增加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病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基础疾病的发生情况不同,儿童可能因感染性疾病引发免疫系统波动而诱发寒冷性荨麻疹;老年人可能因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感染性疾病等基础状况影响,在寒冷刺激下发病。
内分泌因素:内分泌的变化也可能对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生有影响。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的代谢和免疫调节等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在寒冷刺激下更易出现皮肤的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荨麻疹。不同性别中,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内分泌变化较为明显,这些时期可能影响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病情况,如孕期女性由于内分泌改变,自身免疫状态调整,可能在寒冷刺激下发病风险有所变化;而男性也可能因内分泌疾病等出现类似情况,但相对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
生活方式因素
运动:剧烈运动后,人体可能会出汗,若随后接触寒冷空气,汗液蒸发带走热量,皮肤受到寒冷刺激,易患人群可能引发寒冷性荨麻疹。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后的身体反应不同,儿童运动后出汗较多且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接触寒冷时更易发病;老年人运动强度和耐受度相对较低,运动后若不注意保暖接触寒冷,也容易诱发。
饮食:某些食物可能与寒冷性荨麻疹的诱发有关。例如,食用过量的冷饮等寒冷食物后,胃肠道受到寒冷刺激,可能通过神经-免疫等途径影响皮肤的免疫状态,从而引发皮肤的荨麻疹表现。不同年龄的人饮食偏好和习惯不同,儿童可能更偏好冷饮等寒冷食物,老年人若不注意饮食温度和种类,也可能因饮食因素接触寒冷相关物质后诱发荨麻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