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脐疝是常见脐部疾病,多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女婴更易发生。解剖因素是出生时脐环未完全闭合,腹内压增高因素如哭闹、便秘可致发病。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物,一般不影响生长发育,嵌顿时需就医。诊断靠临床表现结合超声,需与脐部囊肿、脐茸鉴别。非手术治疗有观察等待和脐疝带压迫,少数2岁后未愈或嵌顿需手术,预后良好,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女婴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概况
婴儿脐疝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脐部疾病,是指婴儿出生后,脐环处的腹壁组织尚未完全闭合,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通过薄弱的脐环突出到皮下形成的疝。多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女婴相对男婴更易发生。
二、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
婴儿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脐环是腹壁最后闭合的部位,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时脐环多未完全闭合,尤其是早产儿,其腹壁肌肉、筋膜发育不完善,脐环相对较大,为脐疝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基础。
随着婴儿生长发育,腹壁肌肉逐渐强壮,脐环多在1-2岁时闭合,所以多数婴儿脐疝可在1岁内自愈。
2.腹内压增高因素
哭闹:婴儿哭闹时腹内压会明显升高,促使腹腔内容物更容易通过薄弱的脐环突出。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哭闹不止的情况,尤其是饥饿、寒冷、身体不适等情况下,哭闹频率增加,增加了脐疝发生的风险。
便秘:婴儿若发生便秘,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导致腹内压升高,也会推动腹腔内容物向脐环处突出。婴儿的饮食结构相对单一,如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若喂养不当,容易出现便秘情况。
三、临床表现
1.脐部表现
脐部可见一圆形或半圆形的可复性肿物,当婴儿安静、平卧时,肿物可缩小或消失;当婴儿哭闹、咳嗽、站立、用力时,肿物突出明显,肿物直径多在1-2厘米左右,大者可至3-4厘米。肿物表面皮肤正常,用手轻压可将肿物还纳回腹腔,还纳时可听到“咕噜”声,是肠管回纳的声音。
2.一般状况
一般情况下,婴儿脐疝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婴儿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等通常不受太大影响。但如果脐疝发生嵌顿,即突出的肿物不能还纳,且婴儿出现哭闹不止、呕吐、腹胀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因为嵌顿可能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婴儿脐部的典型临床表现,如可复性的脐部肿物,结合婴儿的病史(如早产、哭闹多等情况),一般不难诊断。医生通过视诊即可初步判断,必要时可结合超声检查,超声可明确肿物内的内容物是肠管等腹腔组织,进一步明确脐疝的诊断。
2.鉴别诊断
脐部囊肿:脐部囊肿一般为先天性,肿物多为囊性,边界清楚,内容物为囊液,与脐疝的可复性肿物不同,脐部囊肿一般不能还纳,超声检查可发现囊性结构。
脐茸:脐茸是卵黄管残留的黏膜组织,表现为脐部黏膜突出,呈红色息肉样,一般无肿物突出的可复性表现,局部可伴有少量黏液或血性分泌物。
五、治疗与预后
1.非手术治疗
观察等待:由于多数婴儿脐疝可在1岁内自愈,所以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婴儿脐疝,一般采取观察等待的方法,定期随访,观察肿物的变化情况。家长要注意避免婴儿长时间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减少脐疝突出的机会。
脐疝带压迫:对于部分脐疝较大,但婴儿年龄较小,暂时不想手术的情况,可使用脐疝带压迫治疗。使用时要注意调整合适的压力,既不能过紧影响婴儿腹部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达不到压迫效果。一般建议每天佩戴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2.手术治疗
少数婴儿脐疝可能在2岁后仍未自愈,或者发生嵌顿等情况时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为脐疝修补术,通过缝合脐环处的腹壁组织,加强脐部的结构,修复缺损。手术创伤较小,预后良好,多数婴儿术后恢复顺利。
预后:婴儿脐疝经过及时、合适的处理,预后大多良好,多数婴儿可恢复正常的腹壁结构,不影响日后的生长发育和生活。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本身腹壁发育更不完善,发生脐疝的风险更高。家长在护理时要更加细心,尽量减少早产儿的哭闹,保持其大便通畅,密切观察脐部情况,一旦发现脐疝突出异常,要及时就医。
2.女婴:女婴发生脐疝时,家长无需过度担心性别差异对治疗的影响,但同样要遵循脐疝的一般处理原则,根据脐疝的大小、婴儿的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注意观察女婴脐部的卫生,避免发生感染等情况。
3.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身体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脐疝的处理要更加谨慎。在采取非手术治疗时,要密切监测婴儿的一般状况,包括呼吸、心率、体温等,脐疝带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要求,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脐疝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