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分急性和慢性,急性有化脓性和非化脓性,慢性也有化脓性和非化脓性,发病与咽鼓管功能等有关,可通过耳部检查、听力检查诊断,治疗依类型而异,可通过增强体质、注意耳部卫生、积极治疗相关疾病预防,不同人群患病及治疗有特点。
一、分类及特点
急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儿童的咽鼓管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病原体易沿咽鼓管侵入中耳有关。例如,儿童感冒后,病原体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主要症状为耳痛、听力减退及耳鸣,鼓膜穿孔后可流出脓液,同时可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又称分泌性中耳炎,多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儿童也是高发人群,腺样体肥大可引起咽鼓管阻塞,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闷胀感或闭塞感,耳鸣等,儿童可能出现对声音反应迟钝、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慢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或为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的直接延续。致病菌多为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病程一般超过6-8周。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流脓,脓液为黏液性或黏脓性,一般无臭味;骨疡型除流脓外,还可伴有肉芽组织增生,有脓性分泌物且常带臭味,听力损失较重;胆脂瘤型可破坏周围骨质,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如面瘫、脑膜炎等,听力损失多较严重。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多由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迁延而来,可导致中耳粘连等情况,主要表现为长期的听力下降、耳闷等。
二、发病机制
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通道,其功能状态与中耳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当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如咽鼓管通气障碍,中耳内气体被吸收,形成负压,导致中耳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产生积液。细菌感染时,细菌在中耳内繁殖,释放毒素,引发炎症反应。儿童由于咽鼓管解剖结构特点,更容易出现咽鼓管功能不良,从而增加了中耳炎的发病风险。此外,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腺样体肥大等局部病变也可影响咽鼓管的正常功能,进而诱发中耳炎。
三、诊断方法
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可观察鼓膜的形态、颜色等变化。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期鼓膜充血、内陷,随着病情发展鼓膜穿孔,可见穿孔处有脓液搏动;分泌性中耳炎可见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淡黄色,有时可见液平面。
影像学检查:对于慢性中耳炎尤其是胆脂瘤型中耳炎,颞骨CT检查有助于了解乳突、鼓室等部位的骨质破坏情况,明确病变范围。
听力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等。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声导抗测试多呈负压型曲线,纯音听阈测试显示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听力检查也可发现传导性听力损失。
四、治疗原则
急性中耳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儿童用药需考虑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
对症治疗:耳痛明显者可给予止痛药物;鼓膜穿孔前可用苯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用;分泌性中耳炎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如麻黄碱滴鼻液,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鼻黏膜损伤。
慢性中耳炎
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局部用药为主,如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后,可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骨疡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定期复查;引流不畅或有并发症者需行手术治疗。
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清除胆脂瘤及病变组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五、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引发中耳炎的常见诱因。
注意耳部卫生:游泳时应注意防止水进入中耳,可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品;擤鼻时应注意方法,不要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应单侧交替擤鼻,以免将鼻腔分泌物挤入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及时治疗儿童的腺样体肥大、鼻窦炎等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咽鼓管功能,进而诱发中耳炎。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中耳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都有不同的特点。儿童由于其生理结构特点,更易患病,需特别注意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成年人则应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时注意耳部情况;有耳部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要加强预防和定期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