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乳突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乳突气房的炎症,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彻底治疗等致,表现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症状加重等;慢性由急性迁延或咽部等病灶感染致,有长期耳流脓等。感染途径有咽鼓管等,炎症发展可致严重并发症。诊断靠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用抗生素等,严重时手术;慢性用药物清洗滴耳等,重者手术。
一、中耳乳突炎的定义
中耳乳突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乳突气房的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继发于急性中耳炎。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等结构,乳突是颞骨内的含气小腔,与中耳相通,当中耳发生炎症时,可蔓延至乳突,引发乳突的炎症。
二、分类及特点
(一)急性中耳乳突炎
1.病因: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致病菌毒力强,患者抵抗力差等因素导致。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2.临床表现: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症状加重时,出现耳痛加剧,可放射至头部,听力下降进一步明显,乳突部皮肤可有轻度肿胀,乳突区有压痛等。儿童患者可能全身症状较重,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体温可高达39-40℃,且儿童的乳突骨壁较薄,炎症容易扩散。
(二)慢性中耳乳突炎
1.病因:多由急性中耳乳突炎迁延不愈转化而来,也可因鼻腔、鼻窦、咽部存在慢性病灶,细菌经咽鼓管反复感染中耳及乳突所致。
2.临床表现:长期耳流脓,可为黏液性、脓性或黏液脓性,可伴有臭味,听力不同程度下降,鼓膜穿孔,乳突部可有轻度压痛等。成人患者相对儿童来说全身症状不明显,但长期耳流脓可导致患者营养状况受影响,尤其是婴幼儿慢性中耳乳突炎可能影响其听力发育,导致言语发育障碍等。
三、发病机制
(一)感染途径
1.咽鼓管途径:最常见,鼻腔、咽部的感染灶可通过咽鼓管波及中耳及乳突。例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菌可经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儿童的咽鼓管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更容易通过此途径感染,婴幼儿患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时,更易引发中耳乳突炎。
2.外耳道途径:较少见,多因外耳道损伤,致病菌直接侵入中耳及乳突。如挖耳时损伤外耳道皮肤,细菌随之进入中耳。
3.血行途径:极少见,机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中耳乳突,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二)炎症发展过程
细菌进入中耳后,引起中耳黏膜的充血、水肿,渗出增加。如果是急性炎症,早期为中性粒细胞浸润,随后可出现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炎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中耳腔积脓,若脓液不能及时引流,可蔓延至乳突,引起乳突气房黏膜肿胀、出血、坏死,气房内充满脓液,乳突骨壁因炎症破坏而吸收,炎症可向周围组织扩散,引发颅内、外的并发症,如硬膜外脓肿、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四、诊断方法
(一)症状和体征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病史,了解耳痛、耳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的发生发展情况。检查时可见鼓膜穿孔、充血,乳突部有压痛等体征。儿童患者由于表述不清,更需要仔细观察其耳部表现及全身状况,如是否有哭闹不安、抓耳等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1.乳突X线检查:可显示乳突气房模糊,房隔模糊或消失等改变,但对于早期或轻微的炎症显示不够敏感。
2.CT检查:能清晰显示中耳乳突的结构,可发现乳突气房密度增高、气-液平面等改变,是诊断中耳乳突炎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为了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在必要时应合理进行。
五、治疗原则
(一)急性中耳乳突炎
1.药物治疗: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一般静脉给药,疗程要足够,通常需要10-14天,以彻底清除感染灶。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儿童听力等有潜在影响的药物。
2.手术治疗:若经药物治疗3-4天病情无好转,或鼓膜穿孔太小、引流不畅,应考虑行鼓膜切开术,以通畅引流,缓解症状。儿童患者手术时要注意操作轻柔,减少对耳部组织的损伤。
(二)慢性中耳乳突炎
1.药物治疗:有耳流脓时,可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内分泌物,然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同时积极治疗鼻腔、鼻窦、咽部的慢性病灶,减少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的机会。对于儿童患者,局部用药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全身吸收过多。
2.手术治疗:对于中耳病变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行中耳乳突根治术等手术,清除病变组织,重建中耳传音结构,提高听力。手术时机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儿童患者手术要充分评估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尤其是听力重建手术要考虑儿童的听力发育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