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导致拉肚子的机制包括胃肠道血液循环改变使黏膜屏障功能受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致胃肠蠕动加快、炎症反应使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及分泌液体超吸收能力;不同人群中暑拉肚子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易脱水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补水电解质,老年人易加重基础病要慎用止泻药并监测电解质,特殊生活方式人群要改善工作环境、注意饮食卫生补水盐;预防措施有环境方面选阴凉处、水分电解质补充要定时适量、饮食方面注意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
一、中暑导致拉肚子的机制
(一)胃肠道血液循环改变
中暑时,人体核心体温升高,机体为了优先保障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会通过神经调节使外周血管收缩,其中就包括胃肠道的血管。胃肠道血管收缩后,胃肠道的血液灌注量减少,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例如,有研究表明,在高温环境下,中暑患者胃肠道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血流量降低,这使得胃肠道的黏膜屏障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拉肚子的情况。
(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中暑会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失调。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副交感神经相对过度兴奋,导致胃肠道蠕动加快,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来不及充分消化和吸收,从而引起腹泻。比如一些动物实验显示,中暑状态下的实验动物胃肠道的蠕动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状态,这与人体中暑后拉肚子的现象有相似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炎症反应的影响
中暑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引发炎症反应。体内的一些炎症介质被释放,这些炎症介质可以影响胃肠道的黏膜细胞功能。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介质可能会导致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增加,使得肠道内的一些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同时也会刺激肠道分泌更多的液体,超过了肠道的吸收能力,最终导致拉肚子。有临床研究发现,中暑患者的粪便中炎症相关指标会升高,进一步支持了炎症反应在中暑拉肚子中起到的作用。
二、不同人群中暑拉肚子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发生中暑。儿童中暑拉肚子时,除了上述一般机制外,还可能因为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拉肚子更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例如,儿童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对于儿童中暑拉肚子,要特别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选择口服补液盐。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精神状态和大便情况,如果拉肚子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高热、呕吐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中暑后拉肚子可能会加重原有的基础疾病。因为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中暑引起的胃肠道血液循环改变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老年人的影响更为明显。老年人中暑拉肚子时,要注意避免自行滥用止泻药物,因为一些止泻药物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加重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同时,要注意监测老年人的电解质情况,因为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必要时需要进行电解质的补充和调整。
(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工作的人群,如户外建筑工人、长时间在高温车间工作的工人等,是中暑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中暑拉肚子时,除了按照上述机制进行处理外,在工作环境方面要尽量改善工作场所的通风降温条件。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因为本身处于中暑的应激状态下,胃肠道功能较弱,不洁食物更容易引起胃肠道感染和拉肚子的加重。工作之余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持身体的水盐平衡。
三、中暑拉肚子的预防措施
(一)环境方面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时,要尽量选择阴凉通风的场所,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可以通过搭建遮阳棚、使用空调等方式来降低环境温度。例如,户外工作者可以在工作间隙进入有空调的休息区,车间工作者要确保车间内的通风降温设备正常运行。
(二)水分和电解质补充方面
要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即使不感觉口渴也需要适量补充水分。可以选择饮用含有适量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等,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钠、钾等电解质。一般来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的人群,每小时可以饮用300-500毫升的含电解质饮品,但具体的饮用量要根据出汗情况进行调整。
(三)饮食方面
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变质、不洁的食物。在高温环境下,食物更容易变质,所以要选择新鲜的食材,并且注意食物的储存和加工过程的卫生。同时,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在中暑状态下更容易引起胃肠道不适和拉肚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