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预防中暑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保持环境通风凉爽,室内将温度保持在适宜范围,户外找阴凉通风处;合理补充水分,定时饮水,量适中,避免含糖和酒精饮料;适当调整活动时间和方式,避开高温时段,选温和运动方式;做好防晒措施,用防晒装备和合适防晒产品;关注特殊人群,儿童要注意衣着等,老年人防基础疾病加重中暑风险,孕妇要注意自身状况及胎儿健康。
一、保持环境通风凉爽
1.室内环境:夏天应尽量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左右,可使用空调等设备来调节。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等,要注意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与室外温差不宜过大,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身体不适引发中暑风险。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使用空调时温度要适中,可保持在27~28℃,同时避免让儿童直吹空调风。
2.户外环境:在户外时,应尽量寻找有阴凉通风的地方停留,如树荫下、商场等公共场所。避免长时间待在密闭、高温且不通风的环境中,如封闭的车厢内等。
二、合理补充水分
1.饮水频率与量:即使不感觉口渴也应定时饮水,每天的饮水量建议在1500~2000毫升左右。可以选择饮用白开水、淡盐水等。对于运动量大的人群,如夏季进行高强度户外运动的人,可适当增加淡盐水的摄入,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钠等电解质。儿童在夏季活动时也需要定时补充水分,但要注意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胃肠道不适。老年人由于口渴感相对不敏感,更要主动定时饮水,每天饮水也应维持在1500毫升左右,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如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人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2.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酒精饮料:含糖饮料会增加身体渗透压,反而可能加重口渴感,酒精饮料会促进身体水分流失,都不利于预防中暑,应尽量避免。
三、适当调整活动时间和方式
1.活动时间:夏季应尽量避免在气温最高的时段(通常是10:00~16:00)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在此时段外出,要采取充分的防晒和防暑措施。儿童的皮肤更娇嫩,耐晒能力差,应尽量在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30分钟以内。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也应避开高温时段活动,选择在温度相对适宜的时间段进行适量活动,如早晨或傍晚散步等。
2.活动方式: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等,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时身体产热增加,更容易引发中暑。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在夏季运动时更要注意,应根据自身血糖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时间,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过程中密切关注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运动。
四、做好防晒措施
1.防晒装备:外出时应佩戴宽边帽子、太阳镜,穿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如棉质衣物。帽子要能遮挡住脸部、颈部等部位,太阳镜要选择能有效阻挡紫外线的。儿童的皮肤需要更全面的防晒保护,要给儿童选择合适的儿童防晒帽、儿童太阳镜,穿着宽松的浅色棉质衣物,同时要注意涂抹儿童专用的温和防晒霜(SPF值不宜过高,避免刺激儿童皮肤)。老年人的皮肤较为脆弱,选择防晒衣物时要注重舒适性和防晒效果,同时在涂抹防晒霜时要注意避开眼部等敏感部位。
2.防晒产品选择:如果需要涂抹防晒霜,要选择防晒指数(SPF)适中的产品,一般SPF30~50即可。但要注意及时补涂,尤其是在出汗或接触水后。
五、关注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更容易出汗中暑。除了上述提到的调整活动时间、补充水分、做好防晒等措施外,还要注意儿童的衣着要宽松、透气,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避免因衣物不透气导致热量积聚。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一旦出现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中暑前期症状,要立即采取降温等措施。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中暑的风险和危害。老年人要定期监测自身身体状况,在夏季高温时更要注意监测体温、血压等指标。如果老年人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要高度警惕中暑的可能,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等,必要时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在夏季更容易中暑,因为孕妇的基础代谢率较高,且腹部有胎儿,散热相对困难。孕妇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凉爽,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适当减少活动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在补充水分时要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但也要注意不要一次性喝太多。如果孕妇出现中暑症状,如头晕、发热等,要尽快转移到阴凉处,采取温和的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拭身体等,并及时就医,因为孕妇中暑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