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痢疾起病急骤,多见于2-7岁儿童,临床表现有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热、循环及呼吸衰竭表现)、肠道症状相对较轻等特点,分型包括休克型、脑型、肺型、混合型,不同年龄患儿表现有差异,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白细胞等异常、粪便常规有脓细胞等及生化检查多器官功能可能异常等。
一、临床表现特点
起病急骤: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非常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例如,患儿可能在数小时内就从看似健康的状态发展为高热、惊厥等严重表现。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且多为持续高热,体温波动较小。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产生的内毒素等毒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强烈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循环衰竭表现:可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花纹、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这是由于内毒素导致微循环障碍,微动脉痉挛、微循环淤血,进而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例如,患儿可能出现四肢厥冷,早期血压可正常或稍高,随后逐渐下降,脉压差变小。
呼吸衰竭表现:表现为呼吸急促、深浅不均、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息样呼吸等,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暂停。这是因为毒素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呼吸中枢受损,引起呼吸功能障碍。
肠道症状相对较轻:在疾病初期,患儿可能仅有轻微的腹痛、腹泻,大便次数较少,常为黏液脓血便,但也有部分患儿开始时肠道症状不明显,需经过直肠指检等才发现黏液脓血便。随着病情进展,肠道症状可能逐渐明显,但相比全身中毒症状,肠道症状不是最突出的表现。
二、分型特点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除了上述循环衰竭的一般表现外,患儿的皮肤明显花斑,甲床微循环障碍,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痉挛、小静脉淤血。此型多见于较大儿童,由于外周血管收缩,内脏血液灌注减少,可导致重要脏器功能受损,如肾功能不全时可出现少尿或无尿,肝功能受损时可出现黄疸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患儿可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等。颅内压升高是重要特征,表现为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呼吸节律不整等。严重时可发生脑疝,如天幕疝、枕骨大孔疝等,脑疝发生时患儿的瞳孔可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呼吸可突然停止。该型多见于儿童,由于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水肿、颅内压急剧升高。
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型)
较少见,但病情凶险。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常规氧疗难以改善,X线胸片可见肺部浸润阴影等改变。其发病机制与全身炎症反应导致的肺微循环障碍、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等有关,可进一步加重全身缺氧和多器官功能损害。
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型或三型的表现,病情最为严重,预后极差。例如,患儿既存在循环衰竭的表现,又有明显的呼吸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各脏器功能均严重受损,病死率极高。
三、不同年龄患儿的表现差异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时更容易出现惊厥,且惊厥的形式多样。肠道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腹泻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另外,婴幼儿的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休克等严重循环衰竭的时间可能更短,如果不及时干预,病情进展迅速。
年长儿:年长儿的临床表现相对更接近成人型中毒性痢疾,但仍有其自身特点。年长儿可能能够表述一些不适,如腹痛等,但往往全身中毒症状更为突出,肠道症状相对较轻的特点仍存在。在判断病情时,需要综合考虑年长儿的主诉和客观检查结果,因为年长儿可能会因为害怕等心理因素影响对自身症状的准确表述。
四、实验室检查相关特征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升高,可达(10-2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核左移现象。这是机体对感染产生的炎症反应的表现,提示存在明显的细菌感染。
粪便常规: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这是确诊中毒性痢疾的重要依据。但需要注意,粪便培养结果出来前,根据临床表现等也可高度怀疑中毒性痢疾并进行相应治疗。
脑脊液检查:一般情况下,脑型中毒性痢疾患儿的脑脊液检查多无明显异常,这有助于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相鉴别。而其他类型的中毒性痢疾患儿脑脊液通常正常,这与中毒性痢疾主要是由肠道内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并非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实质不同。
生化检查:可能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反映了全身中毒症状导致的多器官功能损害。血糖可能出现异常,如高血糖,这与应激状态下机体的代谢紊乱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