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引起,有腹痛、腹泻等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需饮食调整、补充水分电解质,要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避免过度劳累紧张来预防。
一、急性肠炎的定义
急性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较为常见。例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其中的细菌会侵袭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细菌的途径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接触被污染的玩具等物品后未注意手卫生,经口摄入细菌;成年人则多与饮食不卫生相关。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是常见的引起急性肠炎的病毒。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易造成暴发流行。对于儿童来说,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急性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有关。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感染也可引起急性肠炎,多因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所致,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感染,但卫生习惯较差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2.饮食因素
食用过多生冷、刺激性食物:比如大量食用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或进食过辣、过酸等刺激性强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急性肠炎。年轻人因饮食习惯不良,如经常暴饮暴食、过度食用刺激性食物等,患急性肠炎的风险相对较高;而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较弱,若不注意饮食,也容易受到影响。
食用腐败变质食物:食物在储存不当或过期后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被人体摄入后会引起肠道的急性炎症反应。任何年龄人群都可能因误食腐败变质食物而发病,但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对食物质量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且胃肠消化功能相对较弱,一旦误食更易出现严重症状。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表现为脐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不同年龄人群对腹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会用哭闹等方式表达腹部不适,而成年人可较清晰描述疼痛的性质和部位。
2.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腹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对于婴幼儿,频繁腹泻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大量营养物质随腹泻丢失;老年人则可能因腹泻导致水电解质失衡,进而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等。
3.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儿童发生呕吐时需要特别注意防止误吸,因为儿童的气道相对狭窄,误吸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发病前是否接触过可疑的感染源等。例如,询问患者近期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是否有集体聚餐后多人发病的情况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询问家长关于儿童近期的饮食、接触史等信息。
2.体格检查:一般会进行腹部触诊,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情况。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肠道炎症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可能会发生变化,若为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相应增加;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例如,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可能会出现较多白细胞,寄生虫感染时可发现相应的寄生虫卵。
五、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
1.饮食调整:发病期间建议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营养的摄入,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如给予易消化的辅食等。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呕吐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对于婴幼儿患者,要密切观察其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前囟门情况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液的方式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购买新鲜的食物,食物要彻底清洗干净,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烹饪食物要熟透,尤其是肉类、蛋类等。对于儿童,要选择安全卫生的食品,避免食用街头无照摊贩的食物。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减少病从口入的机会。
3.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年轻人要避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