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甲肥大与腺样体肥大在解剖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解剖部位上鼻甲在鼻腔、腺样体在鼻咽部;病因分别与炎症、过敏等相关;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等与耳部、鼻部等不同表现;诊断方法包括前鼻镜等与鼻咽镜等不同;治疗原则有保守与手术治疗且具体方式因部位而异。
一、解剖部位不同
鼻甲肥大:鼻甲是鼻腔内的结构,包括下鼻甲、中鼻甲和上鼻甲。下鼻甲肥大较为常见,下鼻甲位于鼻腔外侧壁,是鼻腔黏膜下的海绵状组织,主要起调节鼻腔通气等作用。
腺样体肥大: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部,是咽部淋巴环的一部分,在儿童时期较为明显,一般6-7岁时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
二、病因不同
鼻甲肥大:
炎症因素:急性鼻炎(如感冒)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可迁延为慢性鼻炎,长期炎症刺激下鼻甲黏膜,引起下鼻甲黏膜充血、肿胀,进而导致下鼻甲肥大;慢性鼻窦炎时,脓性分泌物长期刺激鼻甲,也可引发鼻甲肥大。
过敏因素:过敏性鼻炎患者,过敏原刺激鼻腔黏膜,使鼻甲黏膜水肿,长期可导致鼻甲肥大,常见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
结构因素:部分患者因先天性下鼻甲结构异常,如下鼻甲骨质增生等,也可出现鼻甲肥大。
腺样体肥大:
炎症反复刺激:鼻咽部及其邻近部位或腺样体自身的炎症反复发生,如急慢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炎症反复刺激腺样体,使其发生病理性增生肥大。例如,儿童时期上呼吸道感染频繁,易诱发腺样体肥大。
过敏因素:过敏体质的儿童,接触过敏原后,腺样体局部发生过敏反应,出现增生肥大,如对食物、吸入物过敏等。
三、临床表现不同
鼻甲肥大:
鼻塞:多为持续性鼻塞,程度轻重不一。下鼻甲肥大时,鼻腔通气道变窄,患者可感觉鼻塞,且呈持续性,用血管收缩剂后鼻塞改善不明显(与血管运动性鼻炎等有别)。
流涕:可伴有流涕,若为慢性鼻炎导致的鼻甲肥大,鼻涕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可向后鼻孔倒流,引起咽喉不适等症状;若为过敏性鼻炎导致的鼻甲肥大,流涕多为清水样。
嗅觉减退:长期鼻塞,空气不能充分接触嗅区黏膜,可导致嗅觉减退。
腺样体肥大:
耳部症状:腺样体肥大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现耳闷、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
鼻部症状:腺样体肥大可阻塞后鼻孔,导致鼻塞,患者张口呼吸,长期可出现腺样体面容(面骨发育障碍,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等);同时,鼻腔分泌物可刺激咽喉部,引起流涕、咳嗽等症状。
咽喉及下呼吸道症状:分泌物刺激呼吸道,可引起阵咳,易并发气管炎等下呼吸道疾病。
四、诊断方法不同
鼻甲肥大:
前鼻镜检查:通过前鼻镜可观察到鼻甲黏膜充血、肿胀,下鼻甲大小等情况,例如下鼻甲是否超过下鼻道内下1/3等。
鼻内镜检查:鼻内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鼻甲的形态、黏膜情况等,可发现鼻甲是否有增生、肥厚等改变,还能排除鼻腔内其他病变,如鼻息肉等。
影像学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但若要了解鼻甲骨质情况等,可考虑鼻窦CT检查,可见鼻甲黏膜增厚等情况。
腺样体肥大:
鼻咽镜检查:间接鼻咽镜或电子鼻咽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鼻咽部腺样体的大小、形态等,例如腺样体是否堵塞后鼻孔的比例等,一般腺样体堵塞后鼻孔超过2/3可考虑为腺样体肥大。
X线或CT检查:X线鼻咽侧位片可测量腺样体的大小,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腺样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不同
鼻甲肥大: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鼻甲肥大,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鼻腔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减轻鼻甲黏膜炎症、水肿;对于过敏性鼻炎导致的鼻甲肥大,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等进行抗过敏治疗;同时,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刺激因素等。
手术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鼻甲肥大严重影响通气等,可考虑手术治疗,如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低温等离子下鼻甲消融术等。手术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以改善鼻腔通气为目的。
腺样体肥大: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腺样体肥大不严重的儿童,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如有细菌感染时)等药物治疗,观察病情变化。同时,注意增强儿童体质,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手术治疗:若腺样体肥大严重,引起明显的耳部、鼻部、咽喉部症状,如反复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面容、长期鼻塞影响呼吸等,应考虑手术治疗,一般行腺样体切除术,可选择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术或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等。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进行手术时需特别注意手术风险及术后恢复情况,要充分评估患儿的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对于老年患者若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需在控制基础疾病后再评估是否能耐受手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