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中暑有轻度和重度症状,轻度表现为体温升高、一般不适、皮肤表现等,重度有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治疗上轻度需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电解质、物理降温,重度要紧急降温并及时就医;需注意婴幼儿和学龄儿童等不同年龄因素及户外活动、穿着等生活方式因素对小孩中暑的影响,要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小孩健康安全。
一、小孩中暑的症状
(一)轻度中暑症状
1.体温升高:小孩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这是因为中暑时身体散热功能失调,产热大于散热,核心体温上升。比如在炎热环境中活动一段时间后,测量体温发现较正常体温明显升高。
2.一般不适表现:可能出现口渴、多汗、乏力、头晕、头痛等症状。这是由于身体在高温环境下,水分和电解质丢失,以及血液循环等功能受到影响所致。例如小孩会频繁要求喝水,且感觉身体没力气,活动后容易疲劳。
3.皮肤表现:皮肤可能潮湿、苍白,这是因为体表血管扩张以增加散热,但如果散热过度,皮肤会呈现苍白状态,同时伴有潮湿感。
(二)重度中暑症状
1.热痉挛:多发生在大量出汗后,小孩会出现肌肉痉挛,常见于四肢肌肉,尤其是下肢的腓肠肌,呈阵发性痉挛疼痛。这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丢失,特别是钠、钾等丢失,引起肌肉兴奋性异常增高。
2.热衰竭:小孩可能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症状。主要是因为大量体液丢失,血容量不足,导致周围循环衰竭。比如小孩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活动后,突然出现面色发白,站立不稳,伴有恶心想呕吐。
3.热射病:这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小孩体温可迅速升高至40℃以上,皮肤干热无汗,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等,还可能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如肝脏、肾脏等功能异常。这是因为高温严重影响了身体的各个系统,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严重紊乱,导致体温急剧上升并对机体造成多脏器损伤。
二、小孩中暑的治疗方法
(一)轻度中暑治疗
1.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小孩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如室内、树荫下等,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防止病情加重。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让小孩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但要注意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胃肠道不适。例如可以每隔10-15分钟让小孩喝一小口淡盐水。
3.物理降温:可以用湿毛巾擦拭小孩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降低体温。也可以让小孩使用退热贴等进行降温。
(二)重度中暑治疗
1.紧急降温
环境降温:迅速将小孩转移到低温环境中,如空调房间,将室温调节至22-25℃左右,同时使用风扇等加强空气流通。
体表降温:除了继续用湿毛巾擦拭等物理降温外,还可采用冰水擦浴、冷水浸泡等方法,但要注意监测体温,防止体温过低。对于热射病患儿,可使用冰盐水进行胃灌洗或直肠灌洗来降温。
2.及时就医:重度中暑情况危急,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在转运过程中,要持续进行降温等急救措施。医院可能会采取静脉补液等方式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循环稳定,以及进行针对多器官功能损害的相应治疗等。
三、特殊人群(小孩)中暑的注意事项及建议原因
(一)年龄因素
1.婴幼儿: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对高温更敏感,更容易发生中暑。在炎热天气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带婴幼儿长时间在户外高温环境中活动。建议在高温时段让婴幼儿待在有空调等良好降温设施的室内,且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因为婴幼儿自身散热和产热调节能力差,在高温下很快就会出现体温异常等中暑表现。
2.学龄前及学龄儿童:随着年龄增长,体温调节能力有所改善,但仍需要注意。在户外活动时要做好防晒和防暑措施,如佩戴遮阳帽、涂抹儿童专用防晒霜等。因为学龄儿童活动量相对较大,在高温环境中活动时出汗较多,若不注意防护也容易中暑。
(二)生活方式因素
1.户外活动:在炎热天气里,减少小孩的户外活动时间,尤其是在正午时段(通常是11点-15点),此时阳光最强烈,气温最高。如果必须外出,要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段,并为小孩做好充分的防暑准备,如携带充足的饮用水等。这是因为在高温时段户外活动,小孩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的时间长,增加了中暑的风险。
2.穿着方面:给小孩穿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有助于反射阳光,减少热量吸收。避免穿着紧身、不透气的衣物,这样可以促进身体散热。因为浅色衣物反射阳光的能力强,轻薄透气的衣物利于汗液蒸发散热,而紧身不透气的衣物会阻碍散热,容易导致体温升高引发中暑。
总之,对于小孩中暑,要密切关注其在不同环境和生活方式下的表现,及时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保障小孩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