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分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自身免疫致血小板破坏增,外周血计数降,有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等,骨髓象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且成熟障碍)和过敏性紫癜(好发儿童青少年,双下肢伸侧对称紫癜,伴关节肿痛等,系Ⅰ型超敏反应致血管通透性增);皮疹分感染性(病毒性如麻疹风疹有相应出疹表现,细菌性如猩红热有特定症状)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致炎症,药疹形态多样有用药史依据);通过询问病史等鉴别,相关检查有血液学检查、皮肤活检等;处理原则为紫癜根据类型分别用观察、药物等治疗,皮疹感染性对症或用抗生素,过敏性脱离过敏原等;特殊人群儿童表现不典型用药谨慎,老年人兼顾基础病,过敏体质者防过敏。
一、紫癜的分类与特点
(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因自身免疫机制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远端,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骨髓象提示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但成熟障碍。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等相关,病情进展迅速,需及时诊治,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减少、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可见破碎红细胞等。
(二)过敏性紫癜
1.临床表现: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典型表现为双下肢伸侧对称分布的紫癜,可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等,系机体对过敏原产生Ⅰ型超敏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实验室检查可见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部分患者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
二、皮疹的分类与常见类型
(一)感染性皮疹
1.病毒性皮疹:如麻疹,初起有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发热3~4天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渐延至全身;风疹则发热1~2天后出疹,皮疹呈淡红色斑丘疹,分布较均匀,伴枕后、耳后淋巴结肿大等。
2.细菌性皮疹:如猩红热,起病急,高热,咽痛,1~2天后出疹,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丘疹,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伴有草莓舌等表现,病原学检查可发现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过敏性皮疹
1.接触性皮炎:因皮肤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有明确接触史,去除过敏原后症状多可缓解。
2.药疹:使用药物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皮疹形态多样,如固定型药疹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边界清楚,反复发作后皮疹颜色加深等,用药史是重要诊断依据。
三、紫癜与皮疹的鉴别诊断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前感染史、用药史、接触史等)、全面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过敏性紫癜可通过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区分;感染性皮疹与过敏性皮疹可通过病原学检测、过敏原筛查等鉴别。
四、相关检查
(一)血液学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及分类等情况,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感染性皮疹等有初步筛选作用。
2.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有助于鉴别凝血障碍性疾病导致的紫癜。
3.过敏原检测:对于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皮疹等,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明确过敏原。
(二)皮肤活检
对于皮疹性质不明确者,皮肤活检可明确病理类型,如过敏性紫癜的皮肤病理表现为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等。
五、处理原则
(一)紫癜的处理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轻度血小板减少且无症状者可观察,严重血小板减少或有出血倾向时可使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必要时考虑脾切除等。
2.过敏性紫癜:首先避免接触过敏原,轻症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等,病情较重者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合并腹痛、关节痛等症状时需对症处理。
(二)皮疹的处理
1.感染性皮疹:病毒性皮疹多为自限性,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性皮疹需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2.过敏性皮疹:首先脱离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病情严重时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局部皮疹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等对症处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紫癜与皮疹的表现可能不典型,且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儿童过敏性紫癜需密切观察关节、腹痛等并发症,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
(二)老年人
老年人紫癜与皮疹可能与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及肝肾功能减退相关,在处理时需兼顾基础疾病,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
(三)过敏体质者
过敏体质者发生过敏性皮疹或过敏性紫癜的风险较高,需详细询问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的药物及接触过敏原,在使用新药物时需谨慎,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