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眩晕症即梅尼埃病,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病因包括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免疫反应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眩晕、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诊断需病史采集、耳部等检查,治疗分发作期和间歇期,不同人群有其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内耳眩晕症又称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
二、病因
1.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目前认为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是梅尼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内淋巴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都可引起膜迷路积水。例如,内淋巴囊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内淋巴吸收减少,从而引发膜迷路积水。
2.免疫反应:有研究表明,梅尼埃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损伤内耳组织,影响内耳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梅尼埃病的发生。例如,一些患者可能存在自身抗体攻击内耳相关结构的情况。
3.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可能与梅尼埃病的发生有关,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此外,病毒感染、内耳缺血等也可能是梅尼埃病的诱发因素。比如,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内耳的炎症反应,导致膜迷路功能异常。
三、临床表现
1.眩晕:多为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的方向与平面旋转,或感到摇晃、升降或漂浮。眩晕常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等,短则数十分钟,长则数小时甚至数天。眩晕发作时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及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反射症状。
2.听力下降:早期多为低频听力下降,随病情进展,听力下降可累及高频。听力下降一般为波动性,发作期听力下降,而间歇期听力可部分或完全恢复。但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听力下降会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导致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3.耳鸣:耳鸣多为低调吹风样或嗡嗡声,在眩晕发作前可加重,眩晕发作后耳鸣可减轻或消失,但随着病情进展,耳鸣可呈持续性。
4.耳闷胀感:发作期患侧耳内或头部有胀满、沉重或压迫感,有时感耳周灼痛。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眩晕发作情况,包括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了解听力下降的情况,如听力下降的时间、程度、波动性等;询问耳鸣和耳闷胀感的相关情况。
2.耳部检查:包括耳镜检查,观察外耳道及鼓膜情况,排除其他耳部疾病。
3.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可了解听力下降的程度和类型;耳蜗电图可检测耳蜗电位,有助于诊断梅尼埃病。
4.前庭功能检查:包括冷热试验、眼震电图等,可评估前庭功能状态。梅尼埃病患者在发作期常有前庭功能异常。
5.甘油试验:口服甘油后观察听力变化,若听力提高,对诊断梅尼埃病有一定帮助。
6.内耳MRI检查:可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内耳病变,如听神经瘤等。
五、治疗
1.发作期治疗:主要是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使用前庭抑制剂,如地西泮、苯海拉明等,以减轻眩晕症状,但一般使用不超过3天。同时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等,以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2.间歇期治疗:可采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内耳微循环、减轻膜迷路积水等治疗方法。例如,可使用倍他司汀等药物改善内耳微循环;对于频繁发作、症状严重、听力严重下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囊手术、三半规管阻塞术等。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梅尼埃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需更加谨慎处理。在治疗方面,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由于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使用药物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可能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等有影响的药物,且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梅尼埃病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在生活方式上,老年患者应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等可能诱发眩晕的动作,家人应给予更多的照顾和陪伴,确保患者的安全。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会出现梅尼埃病症状的变化。妊娠期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以非药物治疗为主。月经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内耳功能,导致眩晕等症状加重,需注意休息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4.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有耳部其他疾病病史、心血管疾病病史等的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梅尼埃病时需更加全面考虑。例如,有耳部感染病史的患者,在诊断梅尼埃病时要排除感染复发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某些治疗梅尼埃病的药物时需评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如倍他司汀可能对部分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患者有一定影响,需谨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