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小儿自身抵抗力可通过合理饮食(营养均衡、控制零食)、充足睡眠(保证时长、营造良好环境)、适度运动(选适合方式、保证户外活动);避免接触感染源要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避免与患病人员接触;做好日常防护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根据天气及时增减衣物,多方面保障小儿健康,降低感冒等疾病发生风险。
一、增强小儿自身抵抗力
1.合理饮食
营养均衡:为小儿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例如,蛋白质是身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柑橘类水果、草莓、猕猴桃、西兰花等富含维生素C;矿物质如锌对免疫系统也很关键,坚果、海鲜等含有一定量的锌。年龄较小的婴儿应保证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能为婴儿提供天然的保护。随着婴儿成长,合理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由细到粗的原则。
控制零食摄入:减少小儿对高糖、高脂肪零食的摄取,这类食物可能会影响小儿的食欲,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进而影响免疫力。比如过多的糖果、薯片等零食,会使小儿血糖波动大,还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不利于小儿健康成长和免疫力的维持。
2.充足睡眠
保证睡眠时间:不同年龄段的小儿需要不同时长的睡眠。新生儿每天需要睡眠16-20小时;1-3岁小儿每天需睡眠12-14小时;3-6岁小儿每天睡眠11-13小时。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小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修复与完善。在睡眠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多种激素,促进免疫系统相关细胞的生成和活性提升。例如,生长激素在睡眠时分泌旺盛,它对小儿的生长和免疫系统功能都有重要影响。家长应为小儿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温度适宜,帮助小儿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
3.适度运动
选择适合运动方式:根据小儿年龄选择合适的运动。对于婴儿,可以通过被动操、俯卧抬头等方式进行运动锻炼;1岁以上小儿可以进行散步、爬行、简单的球类运动(如小皮球)等。适度的运动能促进小儿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运动可以刺激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分泌等。一般建议小儿每天进行至少1-2小时的户外活动,让小儿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但要注意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调整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在炎热的中午或寒冷、大风等恶劣天气时进行剧烈运动。
二、避免接触感染源
1.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原因及措施:人员密集场所如商场、超市、游乐场等,空气流通较差,容易存在各种病原体,小儿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在这些场所更容易接触到病毒、细菌等感染源而引发感冒。在感冒流行季节,应尽量减少带小儿前往此类场所。如果必须前往,要注意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同时,从人员密集场所返回后,要及时为小儿清洁手部、面部等暴露部位,更换衣物等。
2.避免与患病人员接触
防范要点:如果家人或周围人患有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应尽量避免小儿与他们密切接触。因为感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病人员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小儿接触后容易被感染。患病人员应与小儿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在接触小儿前最好洗手、戴口罩等。如果小儿不小心与患病人员有过密切接触,要密切观察小儿的身体状况,如是否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等感冒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做好日常防护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教育小儿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情况下。正确的洗手方法是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可以通过儿歌等方式帮助小儿记住洗手的时间和步骤,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洗手能有效清除手上沾染的病原体,防止小儿通过手接触口、鼻、眼等部位而将病原体带入体内引发感冒。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打扫小儿居住的房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定期清洗小儿的被褥、衣物等,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利用紫外线杀灭上面的病菌。
2.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关注天气调整着装: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为小儿增减衣物,避免小儿着凉或过热。小儿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相对较大,容易出汗,出汗后如果衣物没有及时更换,就容易感冒。在天气转凉时,要逐渐为小儿添加衣物,但也不要过早过多地添加,以免小儿活动后出汗;在天气转热时,要及时减少衣物,让小儿保持舒适。例如,在早晚温差较大的季节,早上和晚上可以给小儿适当多穿一些衣物,中午气温升高时再适当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