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口腔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细菌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局部刺激因素(创伤性因素如机械性创伤、温度刺激,理化因素刺激如化学物质刺激)、全身因素(营养不良如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免疫系统异常如免疫缺陷病、其他全身性疾病),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婴幼儿要注意口腔清洁等,有基础疾病小孩要重视基础疾病治疗及监测病情。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单纯疱疹病毒:小孩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是引发口腔炎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多发生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病毒可经呼吸道、口腔、鼻、眼、生殖器等黏膜或皮肤进入人体。病毒侵入人体后,在体内大量繁殖,进而引起口腔黏膜广泛的疱疹、溃疡等炎症表现。研究显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口腔内会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患儿会有发热、哭闹、拒食等症状。
2.柯萨奇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也可导致小孩口腔炎。柯萨奇病毒A组中的某些型别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这是一种常见于夏秋季的小儿口腔疾病。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儿感染后口腔后部会出现疱疹,随后疱疹破溃形成溃疡,同时可伴有发热、咽痛、流涎等症状。
(二)细菌感染
1.链球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小孩的链球菌性口炎。通常是在小孩身体抵抗力下降时,链球菌侵入口腔黏膜引发炎症。例如,小孩感冒后身体抵抗力降低,链球菌趁机感染口腔,导致口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进而形成溃疡,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口腔疼痛明显等症状。
2.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也可能导致小孩口腔炎。当小孩口腔黏膜有破损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并引起炎症。比如小孩不慎咬伤口腔黏膜,破损处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就会出现局部的炎症反应,表现为黏膜充血、有脓性分泌物等。
二、局部刺激因素
(一)创伤性因素
1.机械性创伤:小孩在玩耍过程中,可能会不小心咬伤口腔黏膜,或者被过硬的食物擦伤口腔黏膜等,这些机械性创伤都可能引发口腔炎。例如,小孩吃比较硬的坚果类食物时,可能会擦伤口腔内侧黏膜,进而引起局部的炎症,出现黏膜红肿、疼痛等症状。
2.温度刺激:过冷或过热的食物、饮料等刺激小孩的口腔黏膜也可导致口腔炎。比如小孩饮用温度过高的热水,会烫伤口腔黏膜,引起口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出现红肿、疼痛,严重时可能形成溃疡。
(二)理化因素刺激
1.化学物质刺激:小孩接触到某些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如某些不合格的牙膏、漱口水等,其中的化学成分可能会刺激口腔黏膜,引发口腔炎。另外,如果小孩误服了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会更为严重,可导致口腔黏膜出现糜烂、溃疡等炎症表现。
三、全身因素
(一)营养不良
1.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族缺乏,尤其是维生素B2缺乏时,容易引发小孩口腔炎。例如,小孩长期挑食、偏食,导致维生素B2摄入不足,就会出现口角炎、唇炎以及口腔黏膜的溃疡等炎症表现。研究表明,维生素B2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等过程,缺乏时会影响黏膜的正常代谢,从而引发口腔炎症。
2.微量元素缺乏:锌等微量元素缺乏也与小孩口腔炎的发生有关。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多种酶的合成和代谢。小孩如果锌摄入不足,会影响口腔黏膜的修复和防御功能,容易发生口腔炎,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反复发作等。
(二)免疫系统异常
1.免疫缺陷病: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小孩,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口腔炎。例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患儿,由于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口腔容易反复受到病毒、细菌等感染,出现持续的口腔炎症表现。
2.其他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伴随小孩口腔炎的发生,如川崎病。川崎病患儿除了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外,还常常出现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等口腔炎相关症状。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血管炎累及口腔黏膜等有关。
四、特殊人群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感染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口腔炎。家长要注意保持婴幼儿口腔清洁,喂奶后可以给婴幼儿喂少量温水,冲洗口腔。同时,要注意婴幼儿的食品卫生,避免给婴幼儿食用不洁净的食物。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婴幼儿,要保证辅食的多样化,避免营养不良导致口腔炎。
(二)有基础疾病的小孩
对于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小孩,除了针对口腔炎的局部症状进行处理外,更要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比如患有川崎病的小孩,要按照川崎病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缓解口腔炎症状。并且要密切监测小孩的病情变化,因为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会直接影响口腔炎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