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暑体质者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优化居住环境与外出防护)、饮食调理(增加水分摄入与合理选择食物)、体质锻炼与调养(适度运动与中医体质调养)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老年人、孕妇各有不同防护及应对要点)来降低中暑风险,保障健康。
一、生活方式调整
(一)居住环境
1.对于易中暑体质者,居住环境应保持通风良好,可安装电风扇、空调等设备来降低室内温度。研究表明,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28℃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有助于减少中暑风险。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夏季室内温度可适当提高1-2℃,但不宜超过28℃,同时要注意保持空气流通,可定期开窗换气。
2.可使用遮阳帘、遮阳伞等遮挡阳光直射,降低室内升温速度。
(二)外出防护
1.易中暑体质者在外出时,应避免在高温时段(通常为10:00-16:00)外出。若必须外出,应做好全面防护。佩戴宽边遮阳帽,可遮挡头部阳光,降低头部受热;使用防晒霜,选择防晒指数(SPF)在30以上且PA为+++的产品,能有效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穿着宽松、浅色、透气的棉质衣物,棉质衣物吸汗透气性好,浅色衣物反射阳光能力强,可减少热量吸收。
2.随身携带防暑物品,如遮阳伞、饮用水、清凉油等。饮用水应定时补充,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每小时饮用100-300ml水为宜,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心功能不全者需适当调整饮水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水中毒。
二、饮食调理
(一)增加水分摄入
1.易中暑体质者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除了日常饮水外,可适当饮用一些淡盐水,每升水中加入3-5克盐,能补充因出汗丢失的钠等电解质。但心肾功能不全者饮用淡盐水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多吃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西瓜含水量高,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清热解暑;黄瓜和西红柿也富含水分,可凉拌或清炒食用,补充水分的同时还能提供营养。
(二)合理选择食物
1.适当增加清热解暑食物的摄入,如绿豆、荷叶、苦瓜等。绿豆煮汤有良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每天可食用50-100克绿豆;荷叶可煮粥或泡茶,每周可食用2-3次;苦瓜凉拌或清炒,每次食用50-100克,能起到清热泻火的效果。
2.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高热量食物,这类食物会加重体内湿热,增加中暑风险。如油炸食品、辣椒、烧烤等应尽量少吃。
三、体质锻炼与调养
(一)适度运动
1.易中暑体质者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等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散步可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速度以自我感觉轻松为宜;太极拳可每周练习3-5次,每次20-30分钟,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耐热能力,但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大量出汗导致脱水。
2.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但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选择适合的运动饮料。
(二)中医体质调养
1.对于易中暑体质,可根据中医体质辨识进行调养。若属于湿热体质,可通过中医理疗方法如艾灸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来健脾化湿清热,但艾灸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烫伤。也可在医生辨证论治下服用一些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如三仁汤等,但要注意中药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2.对于阳虚体质但又易中暑的人群,要注意在清热解暑的同时兼顾温阳,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选用既有清热作用又不伤阳的药物或食材进行调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1.儿童易中暑体质者,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更应注意防护。在夏季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活动,穿着透气、宽松的衣物,及时补充水分,可选择儿童专用的低糖、低渗透压的电解质饮料。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若出现烦躁、多汗、乏力等中暑先兆,应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并采取相应降温措施。
(二)老年人
1.老年人易中暑体质者,常伴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夏季中暑风险更高。居住环境要保持凉爽舒适,室内温度不宜过低,与室外温度差不宜超过5℃。外出时要有人陪同,选择舒适的出行时间,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等(如有基础疾病)。饮食上要注意清淡、易消化,保证水分和营养摄入,定期监测体温和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三)孕妇
1.孕妇易中暑体质者,由于身体负担较重,体温调节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居住环境要注重通风降温,穿着宽松、透气的孕妇装。外出时要避免高温时段,选择阴凉的出行路线。饮食要均衡,增加富含水分和营养的食物摄入,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食物。在孕期要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若出现头晕、乏力、多汗等中暑表现,应立即采取措施降温,如转移到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等,必要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