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与感染途径、病原体因素及个体易感性因素相关。感染途径包括咽鼓管途径(婴幼儿仰卧哺乳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易入中耳)和外耳道-鼓膜途径(鼓膜外伤、不当医疗操作致感染);常见病原体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等)和病毒(如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入中耳引发免疫反应致炎症表现;个体易感性与年龄(儿童、老年人易患)、基础疾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患者易发病)、生活方式(游泳者、吸烟人群易感染)有关。
一、感染途径
(一)咽鼓管途径
1.婴幼儿:婴儿的咽鼓管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如婴儿仰卧位哺乳时,乳汁易经咽鼓管流入中耳,从而引发感染。这是婴幼儿易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其耳部解剖结构特点使得病原体更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2.上呼吸道感染时:当发生普通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时,鼻咽部的病原体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例如,病毒或细菌感染鼻咽部后,可沿着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起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上呼吸道感染时鼻腔和咽部的炎症会影响咽鼓管的正常功能,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管腔狭窄,分泌物潴留,为病原体的滋生和感染创造条件。
(二)外耳道-鼓膜途径
1.鼓膜外伤时:如挖耳时不慎损伤鼓膜,或者头部受到撞击导致鼓膜破裂,外界的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破损的鼓膜进入中耳,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例如,在不正规的掏耳操作中,可能会意外损伤鼓膜,使中耳与外界相通,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2.不当的医疗操作:不规范的鼓膜穿刺、鼓膜置管等医疗操作,如果消毒不严格,也可能将病原体带入中耳,引发感染。这类医疗操作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避免医源性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生。
二、病原体因素
(一)常见病原体种类
1.细菌:最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例如,肺炎链球菌在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体中较为常见,它可通过上述的感染途径进入中耳后,在中耳内大量繁殖,引起中耳黏膜的炎症,导致中耳腔积脓等病理改变。
2.病毒:某些病毒感染也可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可能先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反应,然后通过咽鼓管等途径累及中耳,导致中耳的炎症。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后,患者不仅有呼吸道的症状,还可能出现耳部的不适,进而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二)病原体致病机制
病原体进入中耳后,会引发中耳黏膜的免疫反应。病原体的抗原物质刺激中耳黏膜的免疫细胞,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如组胺、前列腺素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引起中耳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充血、水肿,分泌增加,出现耳痛、听力下降、鼓膜穿孔、流脓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典型表现。
三、个体易感性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如前所述,婴幼儿的耳部解剖结构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通过咽鼓管途径感染病原体。随着年龄增长,咽鼓管逐渐发育为接近成人的形态,感染的几率相对降低,但儿童时期仍然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高发年龄段。
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耳部的生理功能也有所减退,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例如,老年人可能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抵抗力,使得他们在感染病原体后更易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较慢。
(二)基础疾病因素
1.过敏性鼻炎患者:过敏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处于过敏状态,容易出现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等情况,这会影响咽鼓管的通气和引流功能。当鼻黏膜肿胀时,咽鼓管咽口受阻,中耳内的分泌物难以排出,容易滋生细菌,增加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风险。
2.鼻窦炎患者:鼻窦炎患者鼻窦内的炎症可波及咽鼓管周围组织,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鼻窦与中耳通过咽鼓管相通,鼻窦炎时的炎症蔓延可能直接影响到中耳,使中耳发生感染。例如,慢性鼻窦炎患者长期存在鼻窦的炎症,咽鼓管周围的炎症刺激会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影响中耳的正常通气和引流。
(三)生活方式因素
1.游泳者:经常游泳的人,如果游泳时鼻腔进水,或者游泳后没有及时将外耳道的水清理干净,容易导致外耳道潮湿,有利于细菌的滋生。而且水可能通过鼓膜的微小损伤(有时可能是肉眼难以察觉的损伤)进入中耳,增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几率。例如,在不清洁的水域游泳,水中的病原体更容易进入中耳引发感染。
2.吸烟人群: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的纤毛功能,影响呼吸道的自净作用。吸烟者的鼻腔和咽部黏膜受到烟雾的刺激,纤毛运动减弱,使得病原体更容易在鼻咽部和中耳内定植和繁殖。此外,吸烟还会引起全身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易感性,从而使吸烟人群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风险高于非吸烟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