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累及中耳结构的炎性病变,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有化脓性和非化脓性(分泌性),慢性有化脓性;病因包括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及其他因素;诊断通过症状、耳部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儿童需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正确擤鼻等,成人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耳部受伤等。
一、中耳炎的定义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安排炎症。
二、中耳炎的分类及特点
(一)急性中耳炎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咽鼓管短、宽且直,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例如,儿童感冒后较易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耳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抽痛,伴有听力减退、耳鸣,婴幼儿常表现为哭闹、烦躁、拒食等,可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
成人:成人也可发病,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游泳时污水进入中耳、气压损伤等引起。症状与儿童相似,但全身症状相对儿童可能稍轻。
2.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
儿童:也是儿童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多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患儿可能出现听力下降、耳闷胀感或闭塞感,部分患儿可伴有耳鸣,一般无明显耳痛,但若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耳痛。
成人:成人患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鼻咽部肿瘤、变态反应、气压损伤等因素有关。症状主要为听力减退、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摇头时可闻及水声,部分患者可有耳鸣。
(二)慢性中耳炎
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儿童:儿童时期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得到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及时、不恰当,易迁延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耳流脓,脓量多少不等,可有臭味,可伴有听力下降,鼓膜穿孔,穿孔多位于紧张部。
成人:成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而来,也可因咽鼓管长期功能不良等原因引起。症状主要为长期耳流脓,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鼓膜有穿孔。
三、中耳炎的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中耳引发感染。
2.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引起咽鼓管黏膜肿胀,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从而引发中耳炎。
(二)咽鼓管功能障碍
1.儿童:儿童咽鼓管的解剖结构特点使其更易发生功能障碍。例如,儿童腺样体肥大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的通气和引流功能,导致中耳积液,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等。
2.成人:成人咽鼓管功能障碍可由鼻咽部肿瘤、变态反应等引起。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导致中耳通气引流不畅。
(三)其他因素
1.游泳:游泳时污水进入中耳,若耳部卫生不良,易引发感染导致中耳炎。
2.气压损伤:乘坐飞机、潜水等时,气压变化可导致中耳内外气压不平衡,引起中耳损伤,引发气压损伤性中耳炎。
四、中耳炎的诊断
(一)症状表现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耳痛、听力下降、耳鸣、耳流脓等情况,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感冒后出现耳痛、听力减退等症状。
(二)耳部检查
1.耳镜检查:通过耳镜观察鼓膜的情况,急性中耳炎时鼓膜充血、穿孔;分泌性中耳炎时鼓膜可呈琥珀色或橘黄色,可见液平面;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时鼓膜有穿孔,可伴有鼓室内肉芽或胆脂瘤等。
2.听力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等。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声导抗测试多呈负压型鼓室图,纯音听阈测试可显示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听力检查可发现不同程度的传导性听力下降。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的中耳炎,如怀疑有胆脂瘤形成或病变累及乳突等情况,可进行颞骨CT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五、中耳炎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儿童的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儿童接触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2.正确擤鼻:教导儿童正确的擤鼻方法,避免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以防病原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3.避免呛奶:婴儿喂奶时应注意姿势,避免呛奶,防止奶液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感染。
4.积极治疗腺样体肥大:如果儿童存在腺样体肥大,应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治疗,以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二)成人
1.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成人也应注意自身的呼吸道防护,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及时治疗。
2.避免耳部受伤:注意保护耳部,避免耳部受到外伤,如拳击耳部等。
3.正确游泳:游泳时应选择卫生状况良好的泳池,游泳后应及时将耳内的水排出,可通过单脚跳动等方法使耳内的水流出。
4.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如有鼻咽部肿瘤、变态反应等疾病应积极治疗,以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