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与溃疡性肠炎在定义范畴、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慢性结肠炎症状多样不特异,内镜无特异表现,病理无隐窝脓肿等;溃疡性肠炎有典型症状,内镜病变连续弥漫,病理有隐窝脓肿等,治疗上慢性结肠炎对症支持为主,溃疡性肠炎需个体化方案,不同人群治疗有特殊考虑。
一、定义与范畴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病变可累及结肠的不同部位,范围较宽泛,病理改变多样,包括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但一般不具有特异性的病理特征如隐窝脓肿等。
溃疡性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特定类型,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其病理特征具有相对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黏膜弥漫性炎症,活动期可见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隐窝结构改变,有隐窝脓肿形成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症状表现特点
慢性结肠炎:症状相对多样化且不具特异性,常见症状有腹痛,多为隐痛、胀痛,部位不固定,可伴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糊状便等,一般无脓血便,但病情活动时也可能出现黏液便;部分患者有腹胀、消化不良等表现,症状轻重不一,可呈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过程,与患者的饮食、精神状态等因素关系较密切,不同患者间症状差异较大。
溃疡性肠炎: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腹痛常为轻至中度的痉挛性疼痛,多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病变累及直肠时可出现里急后重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症状表现有差异,重度患者可出现发热、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慢性结肠炎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因为肠道长期炎症影响营养吸收;溃疡性肠炎儿童除了腹泻、腹痛外,还可能出现身高、体重增长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情况,且肠道症状可能影响其心理状态,出现焦虑等情绪问题。
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慢性结肠炎女性症状可能受激素影响略有波动;溃疡性肠炎女性在妊娠期可能出现病情变化,需密切监测,因为妊娠可能影响肠道炎症状态,产后也可能有复发或病情变化的情况。
老年:慢性结肠炎老年患者多有基础疾病,其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如同时有心血管疾病等,腹痛、腹泻等症状可能不典型;溃疡性肠炎老年患者全身情况较差,恢复相对较慢,且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
三、内镜检查表现
慢性结肠炎:内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黏膜粗糙,可有散在的糜烂灶,但一般无明显的溃疡形成或隐窝脓肿等特异性表现,病变分布可不均匀,可能呈灶性分布。
溃疡性肠炎:内镜下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消失、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有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糜烂和多发性浅溃疡,严重时溃疡较大,表面有渗出物覆盖。
四、病理组织学表现
慢性结肠炎: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排列紊乱,但无隐窝脓肿,上皮细胞一般无明显异型性。
溃疡性肠炎: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隐窝结构改变,常见隐窝脓肿形成,杯状细胞减少等,活动期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上皮细胞可有一定程度的异型增生,但需与其他肠道疾病鉴别。
五、实验室检查差异
血常规
慢性结肠炎:一般无明显特异性改变,病情活动时可能有轻度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但不如溃疡性肠炎明显。
溃疡性肠炎:中重度患者常有贫血,血红蛋白降低;活动期白细胞计数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沉常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这些指标常可反映病情的活动程度。
粪便检查
慢性结肠炎:粪便常规检查一般无脓血便,可有少量黏液,培养多无致病菌生长。
溃疡性肠炎: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阴性,可排除感染性肠炎等疾病。
六、治疗原则差异
慢性结肠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调节肠道菌群、止泻、止痛等,避免诱发因素,如清淡饮食、避免精神紧张等,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结肠炎治疗有差异,若为免疫因素相关可能需使用免疫调节药物,但相对溃疡性肠炎用药较为简单。
溃疡性肠炎:治疗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方案,轻中度患者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胺吡啶等;重度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在不同人群治疗中需充分考虑其特殊情况,如儿童溃疡性肠炎用药需更加谨慎,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及治疗方案;老年患者需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