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是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分急、亚急、慢性期,诊断依病史等,治疗避可疑因素,局部和系统用药因分期年龄等而异;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发疹前有全身症状,好发于特定神经支配区域,有群集水疱和神经痛,诊断依表现与单纯疱疹鉴别,治疗遵抗病毒等原则,特殊人群治疗需更密切观察,二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综合情况准确诊断合理治疗。
一、病因方面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其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发病诱因有差异,婴幼儿可能与接触刺激性物质、食物过敏等有关,成人可能与工作压力、接触化学物质等相关。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人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老年人、劳累过度、患有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时,潜伏在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活,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二、临床表现方面
湿疹:
急性期:皮损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自觉剧烈瘙痒。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部位,不同部位湿疹有一定特点,如面部湿疹多对称分布,渗出相对不重;阴囊湿疹瘙痒剧烈,常因搔抓而出现糜烂渗出等。
亚急性期:红肿及渗出减轻,以小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期: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仍有瘙痒,时轻时重,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不同年龄人群慢性湿疹表现可能类似,但婴幼儿慢性湿疹皮肤肥厚程度可能相对较轻,而成人慢性湿疹皮肤苔藓样变可能更明显。
带状疱疹:
发疹前可有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可持续存在,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仍有神经痛,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同年龄患者神经痛表现有差异,老年人神经痛往往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
三、诊断方面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病程等进行诊断,一般根据急性期皮损原发疹的多形性,易有渗出液,瘙痒剧烈,对称发作,慢性期皮损苔藓样变等特点,不难诊断。但需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疾病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皮疹与接触部位一致,境界清楚,去除病因后较快痊愈;神经性皮炎先有瘙痒,后出现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疹,无渗出。
带状疱疹:根据单侧沿神经分布的群集性小水疱,伴有神经痛的特点,一般不难诊断。有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单纯疱疹常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水疱较小易破,复发多见,带状疱疹沿神经走行分布,一般不超过体表中线。
四、治疗方面
湿疹:
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症状,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如热水洗烫、过度搔抓、接触可能敏感的物质等。
局部治疗根据湿疹分期选择合适药物,急性期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可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等。系统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止痒,对于严重湿疹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同年龄患者用药强度和种类有差异,婴幼儿皮肤薄嫩,应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而成人可根据病情选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等。
带状疱疹:
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抗病毒药物应尽早应用,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一般在发疹后24~72小时内开始用药效果较好。
止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对于中重度疼痛可选用阿片类药物等,老年患者止痛时需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可促进神经恢复。
局部治疗以干燥、消炎为主,疱疹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等,疱疹破溃时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湿敷或外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治疗时需更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为这类人群发生带状疱疹后病情可能更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
总之,湿疹与带状疱疹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