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常见类型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病因包括应激、药物、酒精、创伤物理因素、十二指肠-胃反流、感染等,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出血等,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胃镜检查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胃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可分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等,其中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最为常见。
二、病因
1.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等,可引起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胃黏膜屏障功能减低,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引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例如,患者遭受重大创伤后,可能在数小时内出现胃黏膜病变。
2.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破坏胃黏膜屏障。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发生急性胃炎的风险明显增加。
3.酒精: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能,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长期大量饮酒者更容易出现急性胃炎相关症状。
4.创伤和物理因素:胃镜检查、胃内异物、胃柿石、腹部放射治疗等,可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急性胃炎。比如,进行胃镜检查时操作不当可能对胃黏膜造成一定损伤。
5.十二指肠-胃反流:胆汁和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受到消化液的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溃疡。
6.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的胃部感染因素,但一般多引起慢性胃炎,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导致急性胃炎的发生;另外,某些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也可引起急性胃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上腹部不适、疼痛:多数患者有上腹部隐痛、胀痛等不适,也可表现为剧痛。疼痛程度不一,与胃黏膜损伤程度可能有一定关系。
恶心、呕吐:常为急性胃炎的伴随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出胆汁或血性物。
出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患者可出现呕血和(或)黑便,出血量较少时可仅有黑便,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休克表现。例如,部分患者因大量饮酒后出现呕血,经检查诊断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2.体征:一般无明显特异性体征,有时上腹部可有轻压痛。
四、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应激事件、药物服用史、饮酒史、感染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生病后服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否有大量饮酒情况等。
2.临床表现:根据患者出现的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出血等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3.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阳性率较高。例如,通过胃镜可清晰看到胃黏膜的急性炎症改变。
五、治疗
1.去除病因
停用不必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对于由酒精引起的急性胃炎,应劝导患者戒酒;对于由应激因素引起的,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2.饮食调整:患者应注意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例如,发病期间可食用稀粥、面条等,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3.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等)、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相应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但一般急性胃炎时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不是首要的,多在明确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伴有相关并发症等情况时考虑。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胃炎可能因感染、饮食不当等引起。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如果儿童出现急性胃炎相关症状,如呕吐、腹痛等,应及时就医,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例如,儿童因食用不洁食物导致急性胃炎,需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和病情变化,根据情况进行相应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胃炎的病因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药物服用等有关。老年人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应更加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避免加重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同时,老年人出现急性胃炎时,更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要密切监测电解质情况。例如,老年患者有多种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发生急性胃炎时,要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治疗。
3.孕妇:孕妇发生急性胃炎时,用药需非常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首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等,如果需要用药,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孕妇出现急性胃炎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