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常见发病原因包括皮肤因素(皮肤干燥、湿疹、银屑病、疥疮等)、系统疾病因素(肝肾疾病、内分泌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药物因素(某些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精神神经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神经病变)、环境因素(季节变化、接触刺激性物质等)。
一、皮肤因素
皮肤干燥: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皮肤的皮脂腺和汗腺功能减退,皮肤水分流失增加,容易出现皮肤干燥,进而引发瘙痒。例如,一项研究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皮肤干燥发生率较高,其中部分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在干燥的环境中,如冬季室内暖气充足时,皮肤水分丢失更快,皮肤瘙痒症状可能加重。婴幼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皮肤角质层薄,保水能力差,若不注意皮肤保湿,也易因皮肤干燥出现瘙痒。
皮肤疾病
湿疹:湿疹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同时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湿疹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儿童湿疹可能与接触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花粉等)、遗传等因素有关,而成人湿疹可能与过敏、精神因素、慢性感染等相关,患者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并伴有剧烈瘙痒。
银屑病:银屑病患者皮肤表面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过快,表皮更新周期缩短,炎症细胞浸润,导致皮肤瘙痒。银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情容易反复,其瘙痒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瘙痒较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疥疮:由疥螨寄生在皮肤引起,疥螨在皮肤内挖掘隧道,其分泌物、排泄物等会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和炎症,导致剧烈瘙痒,夜间瘙痒往往更明显,在家庭、集体宿舍等环境中容易传播。
二、系统疾病因素
肝肾疾病
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减退,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引起皮肤瘙痒。据临床观察,约有1/3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且瘙痒程度轻重不一。
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体内的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蓄积在体内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同时,患者常伴有皮肤干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情况,也会加重瘙痒。尿毒症患者在透析前皮肤瘙痒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
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皮肤内的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容易发生皮肤感染,如皮肤癣菌感染等,引起瘙痒;此外,糖尿病神经病变也可导致皮肤瘙痒,是由于高血糖损伤神经纤维,影响神经传导,使神经末梢对瘙痒的感知异常。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出现皮肤瘙痒,且瘙痒症状可能在血糖波动时加重。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新陈代谢加快,皮肤血液循环增加,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皮肤干燥、粗糙,也容易引起瘙痒。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皮肤因黏液性水肿,水分含量改变,导致皮肤干燥瘙痒,多见于中年女性。
血液系统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皮肤微循环障碍,可出现皮肤瘙痒,尤其在热水浴后瘙痒加重;淋巴瘤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可能与肿瘤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等因素有关。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例如,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磺胺类等)后可能发生药物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等;服用一些心血管药物(如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的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段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使用某些药物后发生瘙痒等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存在差异。
四、精神神经因素
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抑郁的人,神经系统对瘙痒的感知阈值降低,更容易感觉到瘙痒。例如,一些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群,由于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可能增加。老年人如果存在孤独、抑郁等心理状态,也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且往往瘙痒症状较为顽固。儿童如果受到惊吓、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也可能因精神因素出现皮肤瘙痒,但相对成人来说较少见。
神经病变:如脊髓损伤、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导致神经传导异常,使皮肤感觉异常,产生瘙痒感。老年人由于神经退行性变等原因,更容易发生神经病变相关的皮肤瘙痒。
五、环境因素
季节变化:冬季气候干燥,皮肤水分流失快,容易出现皮肤瘙痒;夏季气温高,出汗多,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也可能引起瘙痒,比如夏季皮肤褶皱处容易滋生真菌导致瘙痒。不同地区的环境湿度、温度等差异也会影响皮肤瘙痒的发生,例如生活在干燥沙漠地区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瘙痒。
接触刺激性物质:长期接触某些刺激性物质,如肥皂、清洁剂、化学纤维等,可损伤皮肤屏障,导致皮肤瘙痒。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群,如保洁人员、纺织工人等,由于长期接触这些刺激性物质,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较高。儿童如果接触新的护肤品、衣物材质等,也可能因过敏或刺激出现皮肤瘙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