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常见症状有腹痛(部位不固定、程度不一,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腹胀(自觉胀满不适,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早饱(进食不久即有饱感,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别)、恶心与呕吐(部分患者出现,不同年龄、人群需关注不同问题)、腹泻与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常见,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烧心与反酸(部分患者出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等会影响症状)。
腹痛:是功能性胃肠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部位不固定,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与进食相关,部分人表现为进食后加重,部分人则是进食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痛部位多在下腹部,疼痛程度不等,一般在排便或排气后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痛部位相对不固定,可能因情绪波动等因素诱发或加重腹痛;老年人功能性胃肠病导致的腹痛可能伴随其他全身症状不典型等情况。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腹痛等症状相对更易出现波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出现功能性胃肠病相关腹痛,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和运动功能。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其胃肠道功能基础较差,功能性胃肠病导致的腹痛可能更频繁或症状更明显。
腹胀:患者自觉腹部胀满不适,可伴有腹部膨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出现餐后腹胀明显的情况,感觉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也会有腹胀症状,多在排便前加重,排便后部分缓解。不同年龄阶段腹胀表现有差异,儿童功能性胃肠病出现腹胀时可能影响食欲和生长发育,需要家长密切关注;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腹胀症状,且腹胀可能会影响睡眠等生活质量。女性在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胃肠道,产后激素变化等也可能导致腹胀发生。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减缓胃肠蠕动,增加腹胀发生的概率。有胃肠道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胃肠结构和功能改变,更容易出现腹胀症状。
早饱: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导致摄入食物量明显减少。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是早饱的常见发病人群,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就觉得胃部饱胀,无法继续进食。儿童功能性胃肠病出现早饱时,可能影响营养摄入,需要保证其营养均衡的特殊关注;老年人早饱可能与消化功能减退有关,要注意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改善早饱症状,如选择易消化、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由于身体代谢和激素变化,也可能出现早饱现象。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增加早饱发生的可能性。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早饱等功能性胃肠病症状。
恶心与呕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出现恶心症状,部分严重者会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也可能出现恶心,少数人会有呕吐情况,一般呕吐量较少。儿童功能性胃肠病出现恶心呕吐时,要特别注意体液平衡,因为儿童呕吐容易导致脱水等情况;老年人恶心呕吐可能会加重营养不良等问题,需要谨慎处理。女性在孕期由于妊娠反应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属于特殊生理时期的正常反应范畴,但也可能与功能性胃肠病叠加出现相关症状。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刺激胃肠道,引发恶心呕吐等症状。有胃肠道感染病史等的人群,胃肠道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功能性胃肠病表现。
腹泻与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出现腹泻或便秘症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多为稀糊状或水样;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则是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不同年龄人群腹泻便秘表现不同,儿童功能性胃肠病导致的腹泻便秘可能与饮食结构、肠道菌群发育不完善等有关;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便秘情况,而腹泻也可能因肠道敏感性增高等因素出现。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或便秘症状。长期服用某些药物、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影响肠道蠕动,引发腹泻或便秘的功能性胃肠病症状。有肠道疾病史的人群,肠道功能基础差,更易出现腹泻便秘等功能性胃肠病相关症状。
烧心与反酸: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出现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和反酸(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症状,多在进食后或平卧时加重。不同年龄人群烧心反酸表现有差异,儿童出现烧心反酸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不良饮食习惯等也可能发生;老年人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等因素,更容易出现烧心反酸症状。女性在孕期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受压迫等原因,可能出现烧心反酸,产后激素恢复可能会改善,但也有部分人会持续存在。长期进食辛辣、油腻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烧心反酸发生的风险。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等的人群,功能性胃肠病可能会加重烧心反酸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