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咽炎由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经飞沫、接触传播,有局部及全身症状,通过病史、体格、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细菌性咽炎等鉴别,一般治疗、对症、抗病毒治疗,大多预后好,可通过个人、环境、避免接触传染源及增强免疫力预防。
一、病毒性咽炎的定义
病毒性咽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咽部黏膜、黏膜下组织及淋巴组织的炎症,常见的致病病毒有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等方式传播。例如,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被他人吸入,或者与患者握手、共用餐具等直接接触行为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感染咽部。
病毒在咽部的繁殖:病毒侵入咽部后,在局部黏膜细胞等组织中复制繁殖,引发炎症反应。不同病毒引发的炎症反应在程度和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都会导致咽部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局部症状:患者常出现咽部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仅有咽部不适感,重者吞咽时疼痛明显。还可伴有咽部异物感、灼热感等。部分患者会出现咳嗽,一般为刺激性干咳。
全身症状:病情较轻时,全身症状可能不明显;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还可能伴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因发热出现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表现。
体征表现:检查可见咽部黏膜充血、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有时可见散在的灰白色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多见于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炎;或者咽部有散在的浅表溃疡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起病时间、有无接触过病毒感染患者、是否有发热、咽痛等症状出现及发展情况等。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咽部情况,观察咽部黏膜、淋巴滤泡、疱疹或溃疡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查:可采取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虽然这是诊断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若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病毒感染。例如,检测腺病毒抗体、柯萨奇病毒抗体等。
五、鉴别诊断
细菌性咽炎:细菌性咽炎患者咽部症状可能与病毒性咽炎相似,但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咽部脓性分泌物较多,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而病毒性咽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也可出现咽部炎症表现,但常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表现,外周血中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等可与病毒性咽炎鉴别。
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病变主要在口腔黏膜、舌、牙龈等部位,而病毒性咽炎主要病变在咽部,可通过病变部位的不同进行鉴别。
六、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一般建议成人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息。
饮食:多饮水,保持咽部湿润,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等,儿童患者要注意营养的合理摄入,保证足够的能量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供应。
对症治疗
退热:若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可根据年龄等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儿童患者,可选用合适的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者使用退热贴等;成人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或药物。
止痛:咽部疼痛明显时,可使用一些含漱液,如生理盐水含漱,以缓解疼痛和清洁咽部;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儿童使用的温和含漱液,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抗病毒治疗:对于一些特定病毒引起的较为严重的病毒性咽炎,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儿童使用时更要谨慎权衡利弊。
七、预后情况
大多数病毒性咽炎患者预后良好,经过适当的休息、对症治疗等,一般1-2周左右可痊愈。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的患者,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时间可能较长,且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继发细菌感染等。
八、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减少病毒侵入机会。
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对于患者居住的房间,可定期进行消毒等处理。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病毒性咽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果接触了病毒感染患者,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全面;适量运动,根据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儿童可进行户外活动、跑步等,成人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保证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的易感性。



